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新安女行录》以文体归类,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徽州节烈女性抚孤、守节等彝伦懿行的生活侧面,反映了地域伦理秩序与宗族的建构,也折射出时代的风云遽变及文化思潮,具有相当的史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此书作者程云鹏善文,吴宽对其文脉详加圈点批注,这也是进一步研究史传文学传统在徽郡传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史官文化传承的国度,由史而文的转变之路中国人走了几千年,中国叙事文学的产生来自于史官文化的土壤,与史传文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说史传孕育并滋养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这些史传文学作品中,对我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莫过于《春秋》,其"春秋笔法"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学传统,而《红楼梦》集我国一切优秀文学作品之大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在创作上使用"春秋笔法"也是必然的,主要表现在:直书其事、婉而成章,叙述视角的转变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魏静 《现代语文》2010,(6):34-35
一、以文体为依据进行古文教学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孕育了诸子散文、史传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等众多的古代作品。这些优秀的古代作品,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凝聚着沉甸甸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精神得以传承,古代作品功不可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5.
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文化观念与以血缘认同为中心的家庭伦理,以及“修齐治平”等社会道德理想,是20世纪20-30年代郑正秋等人伦理情节剧电影创作的思想内核。但由于时代和政治的影响,郑正秋对待儒家文化精神的文化姿态则从整体而明确的认同转向温和而坚决的反叛,对儒家文化合理内核的艺术表述顺应了历史局长要求和观众接受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术界对《文心雕龙》之《史传》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从文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贬抑的观点,似嫌片面;从史学角度批评并加以赞许的观点,则显得公允。这是因为,探讨史书编撰理论是刘勰撰写《史传》篇的初衷,总结"史传"的文体写作理论是《史传》篇的既定目标,适应我国古代史书编撰工作发展需要是《史传》篇的宗旨。《史传》篇作为一篇史学专论,它应当全面地论述历史著作的编撰问题,而不该仅仅"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一生著作了大量的史传杂文,反映了他进步的史学思想。他歌颂统一,反对分裂;反对贪官暴政,主张选贤任能,表现了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强烈愿望。他根据“文以明道”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史传文学传言志的优良传统,首创平民史传。这是中国史传传统的突破,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其意蕴非常深厚。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史书浩如烟海,体例也多种多样。有编年体,如《春秋》《左传》;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但成为主流的则是那种以人物为中心,被后人称为纪传体的历史作品,因其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也称其为“史传文学”。  相似文献   

9.
“文胜质则史”、“《诗》亡而后《春秋》作”.文史同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成果,其间因缘割舍难尽。中国史学之发达、重史崇史观念之浓重世所罕匹,史学堪称中国古典文明的渊薮与结晶。文化精英在长期大量纪传体历史编撰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史传传统深受文学濡养,同时又对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嘉惠良多。薪尽火传,富含文学性的前四史及六朝正史虽为刘知几《史通》诋斥摧抑.并造成后世正史文学意味的剧衰,其叙事写人艺术却在唐人传奇小说中延伸发展。对史传传统实现创造性转化正是唐人传奇小说号为“一代之奇”、“特绝之作”,从而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文体独立。成败两由之,文史因缘洵为解读中国小说史的总枢机与大关键。  相似文献   

10.
集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司马迁,以毕生精力写成的伟大著作——《史记》,不仅开创了史学上的纪传体史学,而且也开辟了文学史上史传文学这一新的领域。它对后世叙事文学,特别是唐代以后的小说戏曲,具有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文学史上叙事文学发展演变的角度总结《史记》叙事与抒情的经验,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史传之间有紧密联系的原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历史主义揭示的历史的文学性从史学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接近方面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二者的亲缘关系。但新历史主义也有局限,它没有看到二者在共有的虚构性之外,还有审美性的差异,而这正是中国史传独具的特质,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与史传有紧密联系的根本性原因。受到中国史传审美性的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2.
《史记》以人为纲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继《左传》、《战国策》之后,以其精湛的写人艺术、娴熟的写人技巧,成为史传文学的丰碑,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后世文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虽说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但它在文体结构上却带有明显的史传文学的印迹。唐代浓厚的史学氛围与文人的史学意识是这种文体特征产生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唐传奇在形式上具有史传式的叙事模式,在创作方法上体现出史传文学虚实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梳理汉文学在朝鲜、越南的传播事实,论证了历史上汉文学在周围国家、地区文学中的中心地位;日本文学在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超越、创新、衍生出一个富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性爱观”的剖析,展示了中、日、印三国在审美向度、价值判断和伦理范畴上的差异,从而凸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15.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包含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两篇史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个完整的历史类散文专题研习单元。设置“开启历史人物档案,探寻中华文化精神”专题学习,以制作“中华历史人物”纪录片为核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史传文学的人物表现艺术、史论文学的说理艺术,充分感受屈原、苏武的爱国精神以及史家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巴新生,男,1948年生,山东临朐人。先后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历史系,在南开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王王哲先生攻读先秦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茨城基督教大学教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巴新生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伦理文化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编著多种。其专著《西周伦理形态研究》,是第一部全面揭示中国伦理文…  相似文献   

17.
《尚书》是史传文学发韧之作。从记言之《尚书》,历《国语》等至《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大观。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借鉴《尚书》等史传作品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在记言、叙事、写人、结构文章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高度,并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叶永烈的《红色三部曲》是一部史传文学作品,其中运用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具体可概括为四种运用形式:一、作为历史佐证的文献,二、作为情节元素的文献,三、形成对话的文献,四、作为补充的文献。通过对四种运用形式的分析,了解文献在史传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意义,并将史学与文学做了完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以《文心雕龙·史传篇》为基础,分立二十四个专题,从中西史学比较的角度,“融通中外,参验古今”,对中西史学的诸多重大问题分别加以梳理、比较,使中西史学于比较中显示出各自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同时也以不言之教的中国式学术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史学比较方法。同美国近50 年来中西史学比较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比较方法的演进相对比,《史传通说》所蕴涵的中西史学比较的学术思想意义在于转向对新史学思想产生方法的追求,这是美国学者关于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在“中心论”和“异同论”以外的又一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在结构艺术上呈现不同的特征。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其结构艺术呈现出以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的态势,形成了以顺叙为主的封闲性系统。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以人物为中心结构全篇,形成开放式格局。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又使中国古典小说在结局的处理上,多以喜剧来结束全篇。而西方传统小说却多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