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京派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聚合同20年代末中国政治中心南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疏离现实政治,立足化创造的价值本位,营造心远地偏精神世界的人生选择密切相关。京派知识分子所寄身的大学为他们提供了相对避世、自由、宽松的化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及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之形成了埋头经营“自己的园地”,追求人生艺术化以维护自我个性完整的生活姿态与化性格。  相似文献   

2.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文学思潮: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沈从文作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一直坚持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来涉及社会、政治.他的这种立场和思想遭到强烈的批判,以至于初期的文学史编撰也没有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为了寻求一种使中国迅速摆脱严重危机的政治制度,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提出了“新式独裁”的政治主张。它既是民族危机的直接产物,也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而寄希望于传统的政治强人的间接反映。揆诸实际,“新式独裁”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科举制是“士”处于政治社会权力架构的中心地位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促使皇权国家趋于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并开始他们参与“革命”表达、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围绕中国政治秩序所展开的争论的分析,认为:独裁论者主张“专制建国”、“新式独裁”,实质上是把“独裁政府”与“强力政府”混为一谈;民主论者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却不敢正视民主政治的某些缺陷;自由主义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争论只能限于学理的、法律的范围,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又使这种学理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功利性的层面而非合理性的层面;脱离了当时现实社会的学理争论,是自由主义者一次孤独的呐喊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学对当时国内混乱的言论界感到了巨大的不满,为此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创建言论的公共空间,介绍有关新思想,新观点,以期引导社会,规范批评秩序,但他们的努力却失败了,本主要是通过陈西滢这个个案,考察了围绕在《现代评论》周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创批评空间的努力,剖析他们这种努力之所以失败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阶层,它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带来重要的影响.但是知识分子在政治参与中,也会出现功利性趋向和积极性降低等问题和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应该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一步完善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机制,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杨绛是中国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时期的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杨绛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知识分子的政治改造运动。这些因素使得杨绛作品表现出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另一种方式:不同于之前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政治的深度关注、积极批判或直接介入,而是温婉、平和中表现出浓厚博大的社会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以知识分子身份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艾德里安娜·里奇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性的诗歌与批评论文,探讨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而进行的社会政治与暴力等问题上的文学话语建构,以及这一话语身份背后的成因。通过关注公众议题、代言边缘政治,以及解构强势话语体系的各种文学实践,里奇确立了其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该立场形成是里奇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宏观语境、其本人内在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她多重身份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不仅对理解里奇的重要文学主题提供参考,也能引发人们对现实中的社会和政治公正等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陈思和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概括为"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和"民间岗位意识",本文借鉴这一理论,从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问题入手,阐述了中国早期民间岗位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周作人的思想,描述了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框架里对庙堂与广场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取向的大胆反叛,以及对自身主体独立性的自觉和形塑。  相似文献   

12.
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苏俄的教育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性,它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结合紧密,在教学方法上经历了从综合法和设计法向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对于苏俄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表示认可并试图借鉴,他们希望中国根据国情积极创新,发展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通识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当代治文史者自觉的方法论。但是,在教育研究者的视界中,研究的通识问题却是一个思想盲点。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造成了目前教育研究的内在贫困。要超越这一内在的贫困,必须引导教育研究者形成中西融通、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沟通、学科之间汇通等通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哲学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参与社会政治变革的方式,是可以划分为类型的.这种类型的不同,同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与心理类型有关,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这两大社会思潮的对立也由是而分.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接收、吸纳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想具有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性。在20世纪初叶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思潮中,“天义”派知识分子以国粹幸断正无政府主义的论证思维,充分注意到了作为深层国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并最终归结为“中国式”无政府主义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阶层,他们在国家现代化的转型期经历了矛盾、痛苦而复杂的心理位移,走过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艰难的心路历程,这是现实使然,是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尴尬,也是一个时代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命题。很多文学作品给予了适时而准确的形象反映,《沧浪之水》是其中的一部典型作品。它塑造了颇有才学的池大为胸怀理想却被世俗的重重问题和权力等现实所挤压,最终抛却理想人格和情怀,成为一个追求现实需要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做出了独有的贡献。第一,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的关头,素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和爱国情操的中国知识分子,充当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和喉舌,以自己的知识、智力和文化特长服务于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的伟大事业,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第二,把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造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强国之梦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视为不可分离的奋斗目标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战时民主的不懈追求者和倡导者。第三,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保护珍贵的文物文献免遭涂炭,为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和再创造,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阶级斗争人生哲学的迅速崛起与全面普及,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而了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去对国人进行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启蒙,无疑又是率先自我思想革命化了的知识分子社会阶层。从“五四”时期所倡导的西方现代人精神的化启蒙,一直到“左联”时期所倡导的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作家群体几乎都是以其时代引路人的社会精英身份,牢牢掌握着他们主宰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绝对话语权。但是,随着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运动的逐渐走向深入,知识分子与平民大众之间的社会关系却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置变异:原先的思想启蒙(知识分子群体)变成了被启蒙,而被启蒙(平民大众群体)则变成了启蒙。这种社会角色的历史互换现象,对于中国现代学的发展运行过程,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现代报刊的"文人论政"传统,一方面延续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家国观念和"经世致用"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为武器,追求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二者之间,看似可以协调一致,实际上存在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内在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