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  相似文献   

2.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渔父@屈原~~  相似文献   

3.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4.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隐逸思想或者说道家处世哲学的具象化。长期以来,在偏重挖掘圣贤光辉思想的影响下,渔父形象往往作为屈原人格的对照,被当作反面人物来看待。其实,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不是美与丑的对立,而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越,他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渔父与屈原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生存还是毁灭,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是两种唯美指向。  相似文献   

6.
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时代背景,立足教材,由浅入深地对苏教版必修五《渔父》一文中"渔父莞尔而笑"进行探究。弄明白两人对话的意思、《沧浪歌》的含义及渔父的形象意义,把握"笑"的含意,理解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渔父"诗话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就以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的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相似文献   

9.
<渔父>末段文字"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是一段值得玩味的文字.在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被省略掉了;在一些古籍版本中,它与第三段合在一起,没有单独成段;苏教版却把这段文字独立成节,这或许是编者的匠心所在,引导读者去关注渔父形象;也在透露着一些信息:在这篇文章里,渔父应该不是作为一个陪衬形象而存在,而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需要我们细读细品.  相似文献   

10.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11.
正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便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的智者和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时常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为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的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如张志和、荆浩、许道宁等都绘有《渔父图》。  相似文献   

12.
韦宏梅 《现代语文》2010,(9):102-10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感受屈原的人生追求。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了解渔父的隐士形象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崭新的角度,对屈原《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提出了再认识,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渔父黑白不分,随波逐波,保身全命,自求安乐,是个反面人物形象。而作者则认为,渔父是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典范,他的行为方式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4.
《渔父》的作者 ,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后一直就有争议。本文从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进行研讨 ,确认《渔父》与屈原其他作品相符 ,当是一脉相承的 ,应该把著作权璧还给屈原。  相似文献   

15.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选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不是渔夫的"渔父""渔父"是《楚辞·渔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文章开头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说法,这时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期间,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容颜憔悴,心情苦闷,他  相似文献   

17.
<正>《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  相似文献   

18.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