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方面的共性,通过对<奥兹国的稻草人>、<红色童话>、<橄榄色童话>、<伊索寓言>、<彼得·潘>等儿童文学中一些片段的翻译进行解析,分别从内容、形式及修辞手法等角度阐述翻译文本中儿童文学本身所蕴含的美,具体表现为译者不仅要通过词美、句美、意美来传达原文的含义,也使儿童本身成为构造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意义的一部分,表明重视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可或缺,把握美学与儿童文学翻译之间的共性并合理利用、加以发展,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2.
接受理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作品转向重文本--读者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儿童文学的阅读者是儿童,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本文以《绿山墙的安妮》中风景描写的翻译为例,研究了接受理论祝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3.
毕翠平 《现代语文》2007,(12):126-128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儿童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主体,是任何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或者翻译都应该而且必须放在首位的因素,而这个特殊的读者群在心理和生理特点、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成人,这就决定了作品创作的特殊性。修辞的运用是实现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将就儿童文学作品中辞格的具体运用进行探索,以期为更好的进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了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指导意义,认为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方法,在儿童文学语言、文化意象等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贯彻接受美学理论的要义。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本文结合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的特点,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的首位接受者和阅读者是儿童。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标,它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阐释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7.
王雪瑶  周丽新 《海外英语》2022,(18):50-51+65
儿童文学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文学进行研究,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和指导。近几年,随着国人对儿童文学作品需求不断升高,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被译介到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国内学界对其重视还不够。该文介绍了国内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概述、儿童文学翻译家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的不足之处和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及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文章尝试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得出儿童本位的翻译原则,并最终证明了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柳林风声》有诸多中译本,其中杨静远译本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文分析了杨静远译本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证明了该理论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翻译理论成果。随着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地位的慢慢提高,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该研究可使国内翻译家在翻译其他儿童文学作品时获得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王明亮  周岁 《英语广场》2023,(23):15-18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文学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应充分观照儿童的心理特点。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选取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童话》中《拇指姑娘》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该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从而助力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该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读者的接受作为翻译的目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中读者接受活动的能动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以任溶溶《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运用“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意义未定和文本空白”,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入手,论证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作用,总结儿童文学翻译技巧,以期丰富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儿童文学的翻译必须考虑儿童读者这个特殊群体对译文的影响。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研究中心,强调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接受美学,对著名儿童作品《夏洛的网》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给儿童文学译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雯 《考试周刊》2009,(50):36-36
中国儿童文学自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近百年来,不断有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传入国内,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等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保证广大中国少年儿童通过译文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译文能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国内外都属于边缘领域,但鉴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儿童文学翻译则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接受美学的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与儿童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类型,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儿童读者的语体形式并用目标语言表现其中的童趣.  相似文献   

15.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也是林语堂先生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标准之一的美学标准来分析,论述了文章的翻译应从意美,形式美,音美三方面着手翻译,从而从美学角度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  相似文献   

16.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项睿 《华章》2011,(10)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翻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但相关的翻译研究却始终处于文学翻译研究系统的边缘地位,由于目标读者的特珠性,如何让读者更好地接受与理解作品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课题.有理论家提出将读者放到中心位置,从而接受美学作为一个新视角开始被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它的确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8.
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接受为指归。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相似文献   

19.
在儿童文学名著领域中,重译作品比比皆是。而在传统翻译领域中,多重视原文与译文意思的相近对等,并最大限度保留原文意思,而这对于儿童读者来说,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就大大降低。这时,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就为儿童文学名著的重译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文章从简要概述接受美学特点入手,基于接受美学浅谈儿童文学名著重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路易斯·加乐尔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以儿童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的语言,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貌似简单,实非易事,翻译这部作品更是难上加难.赵元任先生巧妙利用汉语语言特点对原文进行巧妙的处理,在音韵、词汇、句法、修辞等各个层面再现了原文文体风格特点,为儿童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