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近年来,葛浩文翻译了诸多中国现当代小说。莫言的《红高粱》获得了诺贝尔奖。葛浩文优秀的翻译对其获奖有功不可没的功劳。本文通过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忠实、背叛、重写及跨文化交流活动来研究他所翻译的《红高粱》是否忠实于原作及其被广大目标语读者所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葛浩文是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最富盛名的翻译家,近年来其翻译观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理论视角对他的翻译观进行解读,期望能为葛浩文翻译观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并对翻译工作者提高翻译水平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过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向外传播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在葛浩文对莫言小说长达二十多年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都有所改变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以葛浩文在不同时间段英译的三部莫言小说《红高粱》《酒国》以及《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5.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知名汉学家葛浩文在对中国文学英译实践的三十年历程中,其动态的文化身份转变对其翻译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文本选择策略成为其主体“操控”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译者在主体“操控”下忠实与再创造相融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实现了更高的读者接受度。葛浩文的英译实践过程也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冯亮 《考试周刊》2011,(91):28-29
葛浩文是当代中国的首席翻译家,葛先生热爱翻译,对待翻译态度慎重,通过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译学见解,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与诗性原则--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众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诗学,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除了受到个人诗学影响外,还受到主流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诗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选材、翻译方法与翻译作品的宣传等方面,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文学的翻译者。  相似文献   

10.
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在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葛浩文主要采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他的翻译原则是保留异语文化,语义对应,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葛浩文力图呈现谚语的异质性,不仅使《生死疲劳》中谚语蕴含的中华文化很好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而且为西方读者建构了真实的"他者形象",也解构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为西方读者认知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客观的平台。葛浩文的翻译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12年,莫言借由葛浩文等翻译家的辛勤工作走上诺贝尔文学奖殿堂,大大缓解了中国人的“诺奖饥渴”情绪。但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瓶颈犹存。文章以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尚存的问题。葛浩文译笔精湛,他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有效传播,但由于翻译深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因素的操纵,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瓶颈仍不容忽视。通过对操纵理论的学习和对葛浩文翻译的探析,发现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现存的问题,并倡导采用积极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12.
葛浩文与萧红以文学艺术为中介,成功建立起文学翻译审美关系。萧红作品借此走近西方读者,葛浩文也获得了"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的声誉。这一成功的翻译关系引发学者的思考。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和中国作家萧红超越时空的互动方式,清晰地再现出文学翻译审美关系建构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3.
被荣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和当代中国文学“接生婆”的美国著名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在2006-2012年的文学翻译中,不仅让我国三位当代作家分别获得了“英仕曼”亚洲最高文学奖,还把莫言推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在研究其翻译思想时发现,葛浩文那些源于实践、远非传统理论所能涵盖的独特的翻译见解,的确值得我国译界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唐书哲 《新高考》2013,(10):7-13
【导读】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的获奖离不开葛浩文(HowardGoldblatt)教授对其作品的翻译和引介,葛浩文出色的翻译让英语国家的读者接触了莫言的作品,了解了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必要学着以英语为工具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徐子晏 《英语广场》2022,(22):42-44
《生死疲劳》这部讲述中国农民与土地50年变迁史的作品被葛浩文翻译成英文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名作。葛浩文译本中民谣、歇后语、俗语等民俗文化的翻译更是传神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分析译本实例,探讨葛浩文在处理民俗文化时使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赵羲 《海外英语》2014,(4):144-146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把文学、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紧密联系起来,莫言作品的主要翻译家葛浩文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其翻译思想与翻译风格成为学界的评论焦点。研究葛浩文莫言作品的各种翻译批评,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