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认为,背景分析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前提与重要方法;知人赏诗则是背景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知人”,可以深入把握作者其人的艺术风格,可以与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读出诗人的用心;而弄清诗人写作的本事,就作者的作品加以互证以及尽量避免片面等,则是知人赏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俗语能入诗,诗也能化俗语。就在这种你入我化之中,彼此都吸取了对方的特点,优化了自身的素质。这就是俗语与诗的相互影响。这影响,自《诗经》三千年来,长盛不衰,可知它是有着深远的历史作用的。本文作者从剖析表层现象入手,深入地探讨了这种影响的方法、经验和原理,这无疑在促进俗语与诗的相互影响上,是有理论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 ,是解读、阐释作品的重要原则。在“解诗”活动中 ,虽有读者主观因素参与 ,但探求结果越契合作者作品原意越好。在“用诗”活动中 ,往往能突出表现用诗者的创造性 ,但是正确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原意是重要前提 ,不能很好地“解诗”就不能很好地“用诗”。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史中 ,女性作者所写诗歌的数量是极少的。而由女子所写的题壁诗则是在明清之后才大量出现 ,本文就明清女子所写的题壁诗这一文学现象做深入的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5.
元上都扈从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作者大多数是扈从大臣,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创作视角广阔,给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形象、具体的素材;其作品多属于纪行诗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扈从诗作者"自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扈从诗也与这些作者的其他作品形成互补关系;客观上,像舞蹈等文化形态,诗歌形象描绘的表象方式也恰能使后人准确了解其具体风貌。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元上都扈从诗巨大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健生同志的诗集《岁月赋》 ,收集了作者 1983年 7月至 2 0 0 2年 2月所写的旧体诗三百多首。这些诗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每一首诗都是因时而发 ,因事而作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作者的人生感悟 ,反映着作者的一片拳拳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西域诗创作的高峰期,作者众多,诗作繁富.清代西域诗中反映西域风情的作品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文章从清代西域风情诗中所展现的社会民俗风情、艺术特色和创作心态三方面对西域风情诗作加以探讨,对清人笔下的西域生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所谓"眼",即事物的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眼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入地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扣住诗眼进行古诗教学,不仅有助于理解诗句含义,还有助于学生入境悟情,准  相似文献   

9.
严羽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沧浪诗话》一书中。《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最系统、最有价值的诗话。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其中《诗辨》最重要,是全书的纲领。作者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诗人从素质的培养到进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明清两代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人作诗喜作善作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结果,有使全句、全诗形象为之生动、生色,寓意为之明晰的功效.我们在教学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分析诗歌,便可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有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从而跻身于英国文学史上经典诗人的行列;而其创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则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在艾米莉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诗的激情、诗的精神;透射出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应和哲学的思考。也许这正是艾米莉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作者的美学探索和追求。一艾米莉·勃朗特在尚未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之前,首先就是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创作始于幼年。她平生共创作了一百九十三首诗。这些诗大都是年轻的作者苦闷思想和单纯生活的反映,体现出  相似文献   

13.
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这首诗,不知道被多少人解读过。有人说是爱情诗,有人说是感怀诗,也有人说是政治讽喻诗,聚讼纷纭,不一而足。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深入到诗歌之中,把握诗歌本有的意脉,其实有时候我们会有更简单更有说服力的解释。首联,作者借助于锦瑟的琴弦发出了对生命的感慨:每一个弦柱、每一根琴弦在作者看来都是岁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而深入的展开,中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察,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评价能力的主要题型。古诗词的教读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倍受师生的重视。多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我,摸索出以下几点解题心得。一、依据提示,把握风格古诗词一般都会提供作者、作品、时代的信息。如《饮酒》一诗反映作者陶渊明怎样的生活志向?假如我们了解《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结合诗的内容,抓住诗眼,不难看出表达出了诗人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即隐居的人生志向。由于作者的生活时代、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诗歌,但是,不得不承认,诗歌教学容易碰到这样的尴尬:对很多同学来说,诗除了背诵,仿佛什么都不是。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经过思考,结合教学实践,有了以下拙见:创作时,诗歌的生命力在于作者;阅读时,诗歌的生命力在于读者;思考时,诗歌的生命力在于读者能否与作者进行沟通。所以,诗歌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人。这里的人,可以是诗中人,也可以是诗外人——只有让诗中人走出,走到现  相似文献   

16.
作者根据中外鲁迅研究权威的提示和鲁迅其人其时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方法,对《伤逝》文本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提出《伤逝》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格式特别”的第一部诗体小说,这一创新的见解。并通过对《伤逝》的诗的构思、诗的形象、诗的手法和诗的语言的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富有逻辑力地说明作品具有抒情性、象征性、哲理性、充满意境美、旋律美、和谐美,诗美丰茂,诗味醇厚。  相似文献   

17.
不能按照诗词体式特点进行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文章指出“品咂诗味”当是诗词教学的指向.主要途径有四:其一,感悟诗情,凸显诗味;其二,紧扣意象,领悟诗味;其三,深入识字,参透诗味;其四,化诗为画,想象诗味.  相似文献   

18.
黄毅散文集《骨头的妙响》从彼此关联的几个层面来表现社会生活、人和人性;作者把握世界的方式是诗性的,以感悟代替对生活的历时性的考察,注重在作品中体现诗的精神,将诗的想象逻辑思维与诗的情感结构注入文本;作者营造了一种富于弹性与现代感的语体;同时还有结构的开放性和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这些,为西部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9.
张福清《北宋戏谑诗校注》《南宋戏谑诗校注》辑录了4270首戏谑诗,这是学界关注较少的一部分诗歌,有助于对宋诗作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二者收集校注戏谑诗数量多而全面,校注仔细;考源察流,为"戏谑诗"命名提出了新的看法;辨析清晰,补充了已有笺释校注之不足,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宋代戏谑诗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艳 《海外英语》2014,(11):221-222
《呼唤声》是文学界有名的悼亡诗。作者在诗歌创作中既继承十四行诗的传统,又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之处。该诗情真意切,形式优美,彰显了作者醇厚的文学功底。笔者尝试从韵律,句法和修辞手段三个方面分析该诗的审美特点,解析该诗诗意美效果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