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以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兴起,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已经和整个经济的全球化一起,成为人类社会进程中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等逐渐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传播全球化?它来自何方,又将往哪里去?它的实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关注。“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内涵十分  相似文献   

2.
杨刚  阎文平 《青年记者》2007,(14):26-27
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危机传播是一种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危机传播研究发端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2年在泰勒案例中,危机传播研究领域从政治领域拓展到商业、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鹏民  王海  赵晓春 《新闻界》2005,(5):118-119
一、对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声的定义 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的大众信息传播手段,网络传播有着独特的优势,它综合了传统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王亮 《声屏世界》2001,(5):44-45
受众,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播过程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并非单向的过程,它并不以受传接受信息为终止,而以受传对信息作出反应为新的起点?传播根据受众提出的反馈信息,调节传播内容和方式,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世纪的信息全球性传播浪花潮,国际新闻传播加速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它使信息量进一步增加,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拓展。然而,任何国家的对内、对外新闻传播都不可能不受到控制,就连美国这个倡导信息化最起劲的国家,也存在信息过滤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陈海祥 《军事记者》2002,(11):15-16
军事信息传播是军事系统这个社会大系统中一切信息的传播。从属于军事信息传播的军事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是军事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会带来整个军事系统内信息全面良性地流动,从而促进整个军事系统更加协调、全面的发展。然而,我们审视当前我国的军事新闻传播,却发现它的面目并不很清楚。军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军事斗争(战争)、军事活动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事实的报道”。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军事新闻媒体上的“新闻”,其实大多属于适合公开传播的军事信息,当中包括了宣传教育材料、…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政治系统是建立在公众选择的基础上的,总统选举实行的是普选。那么一个候选人在竞选中的成功与否就依赖于他或她与大众联系交流的能力,政治家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把信息传播出去,以备选民选择,可以说选举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传播活动。虽然大众传播是选举中政治家们主要的传播方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政治家们需要同选民接触,进行情感和智慧的交流,那么,此时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公众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图书的信息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为基本要素,记录和描述了人类的知识及信息,并以纸张等物质为媒体将这些信息进行大批量复制,在广泛范围发行和传播,起到了保存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因此,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图书也是一种传播媒体,它和报纸、杂志一起构成现代传播的重要媒体——印刷媒体。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体,图书从其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内容特征、载体特征、传播主体、受众到传播接受过程都有其特殊性。研究图书这一出版物的信息传播特征有助于人们对它的信息传播特点、功能的认识。一、图书的传播类型归属从人类传播体系来看,传…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闻传播工具的普及,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目前,新闻传播手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信息传播呈现的多样性和多渠道性正在深入人心,然而信息传播的多源性也对媒体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伊位克前总统萨达姆死刑的相关信息传播中,偷拍视频信息扰乱了新闻传播秩序,造成了伊拉克种族冲突与国际暴力事件的发生。本从萨达姆死刑过程网上传播的社会影响加以分析,探讨信息多源传播时代媒体的社会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丽 《新闻界》2006,(3):50-51
意见领袖是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发现的一种传播角色,曾是传播过程层级化理论的核心术语。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赛博空间的信息传播,是否意味着这个中间层级的“沉没”?它在新的社群形态里是否具有新的特征?本文拟在网络虚拟社群的范畴内,以消费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意见领袖的角色特征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从信息平台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兴媒体,新闻在网络上的地位愈显重要。但目前质量不高、缺乏个性等的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给网络新闻进行重新定位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传播主体定位——网民定位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播主体本身包括传者和受者,在网络媒体中网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但从发布新闻,而非信息的角度看,大多数网民目前主要还是作为受者,此文的研究也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网络传播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  相似文献   

12.
非典过后,随着国家机关和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的登台亮相,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象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因为它符合中国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入世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但是,新闻发言人的出现只是政府信息传播系统建立的开端,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清晰的阐释与界定,比如在国内现有的新闻传播格局中,政府信息发布机构处于什么位置,它与党的宣传部门、与新闻媒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它能否名实相符、有效地发挥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的涉农信息传播中,媒介也是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非常关键的要素,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能够使涉农信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是电视家族中异军突起的新军,是利用电视媒介传播的最新变动和最近发展事实的信息。较之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的优势。换句话说,报纸是通过字(也有照片,但它是静态的)把信息传递给读,广播是通过声音把信息传递给听众,而电视则是通过电视的多样化符号——形象、声音、字等,把信息传递给观众,这种声画并茂的形象化传播,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在单位时间里使受众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15.
汪清 《湖北档案》2014,(8):13-15
正早在1988年吴宝康先生在《档案学概论》一书中明确指出:"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这一定义规定了档案信息的传播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为此,档案学界开始探讨档案信息能够被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而将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档案信息的传播领域,更能够为档案信息的传播提供理论基础。一、档案信息与档案信息传播(一)档案信息及其特征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  相似文献   

16.
吴雁 《新闻传播》2005,(11):41-43
同期声原本是指与画面中人物同步出现的声音。它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提问、采访的声音;被采访对象叙述事实、提供情况、表达观点的声音,以及新闻现场的效果声。同期声作为电视传播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再是电视画面的一种点缀,而是和所有表现主题息息相关的一个有效的信息文本,作为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它的运用使新闻内容更具真情实感,同时给受众以充分的信息感受,增强了新闻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说服力。可以说,同期声从它诞生起,就成为电视新闻传播中最具魅力的声音,它以来自现场的真实的声音减少了传播过程中把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罗璇 《新闻爱好者》2010,(9):112-113
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信息传播领域同样不可避免。以往的体育传播是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传播者是体育信息绝对的操纵者,而新媒体的体育传播则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信息传播,它使那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相似文献   

18.
阮志孝 《今传媒》2006,(10X):20-21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人的传播行为。这种行为和人的其它行为一样,有两个方面:物质(存在)的和精神(意识)的。例如,两个人谈话是一种传播行为,张口发声是物质的,器官运动,推动空气,产生声音;而通过声音和形体交换的信息、思想则是精神的。由此可见,传播有物质的传输也有精神的传通。这种传输与传通是不是一种力,要看它是否具有某种功能,发挥某种作用。两个人谈话,声音对对方的刺激会引起反应,交流的信息和思想也会在双方头脑中构成新的信息结构、产生新的想法,并对双方的态度、情感、进一步的互动产生影响。可见,传播是具有某种功能的。它具有人际交往、社会交往的作用。因此我们说传播能够产生一种力,传播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根本职能是传播公众欲知、应知的信息,它的其他职能包括政治宣传的职能都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要想通过新闻传播达到宣传目的,记者就要尽可能增强新闻的信息性。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新闻界恐怕没有争议。 问题在于怎样加强新闻的信息性。美联社一篇新闻,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新闻信息属于大众传播范畴,大众传播有别于专业信息传播,前者的传播对象是一般公众,后者的传播对象是专家。因此,加强新闻的信息性,首要的一条是要读者读得懂。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著名美国作家、记者、语言专家爱波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在你(记者…  相似文献   

20.
李庆林 《传媒观察》2005,(11):45-46
一个新闻媒介的传播内容是否受到人们欢迎,是由两个基本层面的问题决定的:一是它所传播的内容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二是它在同类内容传播中的优秀程度。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2000年的调查表明,从报纸自身的情况看,人们对报纸在信息获得方面的期待可以分为三个梯次:①、了解国内外时事、了解新闻背景,获得分析解释、了解社会观点和社会思潮、了解实用生活知识和消费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