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博物馆自从向公众开放便要公开陈列,进而便讲究其陈列艺术。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我国还是近百年由外国传入,陈列一词也是在这之后才由日本传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陈列及陈列艺术就始于近代博物馆在中国出现之后。“陈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根据这个解释,我国古代有些活动实际上具有陈列性质,亦可说是一种陈列现象,有些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陈列活动。尽管古代甚至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把它叫做陈列。  相似文献   

2.
“图文并茂”不等于“图文并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文并茂”与“图文并重”虽只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图文并茂”,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图画和文字都很丰富精美的意思;按照199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图与文都“美盛”的意思。这两种解释可以用美丽、丰盛来概括,即有图片,有文字,形式美观,丰富多彩。“图文并重”一词目前尚未见到收入词典,但“并重”两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不分等次,同等看待(2000年版改为“同等重视”)的意思。据此,“图文并重”可以解释为图片、文字不分等次,同等看待、同等重视。“美丽、丰盛”与“不分等次,同等看待、…  相似文献   

3.
“反应”与“反映”,都是动词,读音也一样。但词义不同,用法也不同,不能混用。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反应”一词,除了物质受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外,我们常用的是“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妊娠反应”、“化学反应”、“他的演说得到的反应很好”等。“反映”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反  相似文献   

4.
读者说专栏     
《山东青年报》新闻中心主任王振华: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专栏”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报刊上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一部分篇幅。这里我想应当强调“专门”和“某类”这两个词,这两个词说明不是随意什么人都可以开专栏,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塞进专栏。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荦,音 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是主要的项目”。  相似文献   

6.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为民  张宪春 《新闻界》2002,3(2):13-15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这一命题,在新闻学界一直被认同,例如《新闻界》2000年第4期赖新蜀同志的文章《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但它是否是个真命题或是规律,我认为很值得商榷。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用事实说话”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子概念:事实和说话。《辞源》关于事实的解释是:“事情的真实情况。”《现代汉语词典》(1999版)关于说话的解释是:“用语言表达意思。”也可理解为’说理”(《新闻舆论学大辞典》123页)。因而,“用事实说话”可以解释为:运用一定的真实事情说明表达一定的道理(意思…  相似文献   

7.
“工具书”从辞源的意义上讲,属于现代词语。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专为读者查考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和各种事实而编纂的书籍。”在《汉语大词典》中,是指“把某一门类或各种门类的知识资料,按照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专供人们查阅、征引,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图书。”这与国际上一些权威词典对它(reperencebook)的解释,如《朗曼英语词典》“abookintendedprimarilyforconsultationratherthanforconsecutivereadi…  相似文献   

8.
正面报道要吸引人,就要增强指导性和针对性;为了增强指导性和针对性,就要善于选角度、抓问题。一提抓问题,有的同志就感到和正面报道是对立的,认为既然是正面报道,就要回避问题,这其实是对“抓问题”的误解,把“问题”理解得太狭隘了。关于“问题”,《现代汉语词典》有4种解释:一是“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二是“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三是“关键、重要之点”,四是“事故或麻烦”。4种解释中,只有第4种和正面报道是对立的。正面报道并不排斥“抓问题”,不论对问题作“题目”、“矛盾”、“疑难”、“关键”等何种理解,正…  相似文献   

9.
赵太常 《传媒》2002,(11):28-29
关于“基本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或有关部门评价一件新闻作品时,常常使用“基本真实”或“基本属实”这两个用语。“基本真实”与“基本属实”其实是一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基本真实”呢? 首先,要弄清“基本”一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有4条,即;①根本;②根本  相似文献   

10.
也谈文献学     
文献,文献学,近年来谈之者日众,专著丛出,但观其名实,并不一致。“文献”一词由来已久,但现代所称文献与古代已有很大不同,宋代朱熹注《论语》时认为“文,典藉也,献,贤也。”近年来,做为“国家标准”颁发的《文献著录总则》中对文献的解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与某些同志的解释是一致的,如严怡民在《情报学概论》中就认为:”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称为固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但是与此相反,有权威性的辞典《辞海》中释“文献”则为:“专指有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MUSEUM)的定义及其理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汉语中的“博物馆”一词译自英文的“Museum”。几乎大部分西方语言 ,包括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 ,甚至俄语都源于希腊语的“Mouseion” ,根据 1 971年版的《牛津英文大字典》解释 ,这一词的含义是“缪斯的所在地” ,为了对缪斯 (Muses)———宙斯和记忆女神的九个活泼女儿———表示敬意。法国学者G 比代在《希腊语 -拉丁语词典》中将博物馆一词解释为“供奉缪斯、从事研究之处所〔1〕”。这一概念在古典文化中意味着热爱知识而冥思苦想 ,因而也成为丰富知识的象征。正因为如此 ,它在当时有着比今天远为广…  相似文献   

12.
所谓“共生”,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意为:“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共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  相似文献   

13.
浅论博物馆观众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即是参加。权威的解释大概也不会比此解释更全面、概括。博物馆界有人认为:“博物馆的参与概念表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博物馆参与社会两个方面”。博物馆参与社会方面,是指博物馆站在合适角度干预社会某些活动,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上的作用。而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我认为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博物馆之友”这样的组织,组织观众中对中国博物馆事业有着贡献、作用或者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关心、支持、爱护博物馆建设。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关于图书批评———摘自中国文化报1996年6月5日伍杰侯样祥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批评”两字是这样解释的:“提出优点和缺点”或“专门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但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批评似乎总是难以行得通。其实,批评别人和被人批评都是件大有裨益的好事...  相似文献   

15.
抓“两点”爆“冷门”──谈谈怎样选择新闻报道点子湖北《襄阳报》韩书成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靠点子,通讯靠情节”。就是说一篇新闻报道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报道点子的选择。什么是新闻报道点子呢?点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关...  相似文献   

16.
三现代学者对“述而不作”的评价在现代,有很多学者对“述而不作”进行了评价,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不同的意见。张舜徽先生认为孔子是按“述而不作”的思想编辑整理“六经”的。他说,“像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相传有着赞《易》、修《春秋》、删《诗》《书》、订《礼》《乐》的功绩,都不过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而已,并不是他自己有什么亲的创造和发明,所以他一生只能提出—个‘述而不作’的自我鉴定”(《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1—32页)。他这一看法是在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7.
一、幽默的定义 什么是幽默?幽默大师们各有各的解释。幽默本是一个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举个例子来说:三十年代,文学家郁达夫那时还是个穷学生,后来撰文得了稿酬,形势有了转机,一次相约好友在饭店请客。当他付款时,从鞋底抽出一张票子,好友大为不解,问他这是为何,而他则解释说:“过去这东西一直压迫着  相似文献   

18.
《电子出版》2005,(8):27-28
随手翻开身边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娱乐”的解释非常简单,即使人快乐。而某名人对于娱乐的解释为:娱乐就是一种安全、放松、下降和消解的体验。不管是快乐也好,体验也罢,所谓的“娱乐”就是要通过“娱”的方式去实现“乐”的效果。于是,为了“乐”,人们绞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20.
《采写编》今年第一期上《“垂手”怎得?》一文中认为“垂手可得”是“唾手可得”的误用,其实是作者搞错了。 翻开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第200页,上面赫然有“垂手可得”一词条。其意为:“形容不费力气即可得到。也说垂手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