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有中西结合的痕迹。他的《人间词话》在结构上是围绕“境界说”展开的。“境界说”的突出特点是从诗人主体出发来论诗词境界,论述诗人观物的心理特点,并以此将中国诗歌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写境。这是“境界说”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指的“境界德育”是对小学“高”“大”“全”式德育的简称。“高”为起点高,以未来社会需要为标准;“大”为目标远大,不大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全”指追求完美,在道德上不许有半点瑕疵。这种立足于社会宏大价值追求的“境界道德”管理模式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思潮的冲击下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自“境界”论形成以来,学界对“境界”的内涵、外延及影响的探述卷帙浩繁。但由于王国维对“境界”缺乏明晰的界定,因而“境界”论一直处于笼统“模糊”状态。21世纪以来,一批学者和诗人跳脱出既往学界对“境界”的传统认知,对“境界”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不再局限于从“感受经验”的层面阐释“境界”,而认为“境界=境+界”,并将超越性、博大高远、圆融完全及语言的特殊效果等视为“境界”的独特内涵,构成其对“境界”传统的新发现。与此同时,一些诗人和学者从诗人的境界和诗的境界两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境界”,前者主要体现在诗人的担当意识、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彰显的博大胸襟和高远情怀;后者则包括诗歌内容所抵达的境界和语言所构筑的“言境”,由此形成新诗对自身“境界”传统的建构路径,其对当下和未来的诗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对“三径”一典的溯源,从唐、宋两代诗人的诗作,论及古代墨客骚人对“三径”的向往和追求的曲折心理。  相似文献   

5.
车前子是一位在中国当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青年诗人,许多“探索诗选”、“新诗选”之类的书都选入车前子的诗。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王稼句同志主编的“江南诗辑”丛书,其中第一本是车前子的《纸梯》。《纸梯》这本诗集是对车前子九十年代前诗歌创作的总结,借助于这本诗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青年诗人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也可以透视诗人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诗人或艺术家所构筑的艺术境界总是超越了现实世界而高于生活之上的,车前子把他的诗世界当作一座“圆顶教堂”,那么,我们就踏着“纸梯”,一步一级地通过这座“圆顶教堂”,祈望达到与诗人神交的境界吧。  相似文献   

6.
“境界”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一重要概念,其含义究竟为何,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王国维所指“境界”是“生命福祉的境界”,是生命活动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现实世界中不得实现转而寻求艺术寄托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厌倦”,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震荡的精神气质,是19世纪末叶波德莱尔等人颓废浪荡的“世纪病”的一个根本方面。“厌倦”气质的发生隐秘或基本隐涵在于:“诗人”与“大众”及“城市”之在体性混融,以及审美冲动和文化格局双重的“距离消蚀”、审美与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隐秘(隐涵)发生的根本诗性动力或机理,是“诗人”自身的一种现代性处世体验的努力,其所包孕和触及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承续性意义的“以审美证明生活”的现代性态度及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8.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杜荀鹤的诗文里,“道”字频现,透过“道”可探析出诗人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固守理想的“公道”,信奉资身的“儒道”,追求文名的“诗道”。因而更多的诗作反映出诗人追逐功名,力求入仕谋身、荣家的个人心理和情惑。整体诗作意境狭窄,缺乏阔大之句,高远之思,今人冠其“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品“人民性”的评论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0.
北岛的早期诗歌倾向于“对世界说话”,后期诗歌则更倾向于“对自己说话”,这两种“对话”贯穿于北岛创作的各个时期,并随着诗人境遇的变迁而此消彼长.北岛诗歌在这种“常”与“变”的交替中追求并实现着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作文套路是“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它立足于教师的教,机械呆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很不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讲求新的作文方法,追求新的作文“境界”,从而使作文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第一境界:无我——重在潜移默化教育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负担越重。心理负担越重,学生的作文就会愈加失去灵性,失去自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春光明媚,宜吟春江花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追求“道”为最高目的。而“道”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廉”,十三经除了《尔雅》外,都是讲“道”的,故求“道”必须讲经、学经。厚厚的十三经,不知白了多少少年头,耗尽了多少聪明人的心和智,然而“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仍然是一头雾水。求“道”而不知“道”、不得“道”,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私塾)的悲剧。道在哪里?道在脚下,道在心里。道是实践的,也是理性的。没有实践的“道”是虚“道”,是假“道”,没有理性的“道”。是盲“道”,是幻“道”。实践与理性的结合,才是真实的可行的“道”。  相似文献   

13.
英国“湖畔派诗人”一方面钟情于英格兰的湖光山色,迷恋本土民风民俗;另一方面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也追求异国情调,试图从东方异域发现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异域东方诗人可以放飞想象,探索诗歌奥秘、人生意义.就某种程度而言,异国情调的想象性特征满足了诗人扩张想象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境界是什么?或许每一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可在我看来.教育的境界就是:大爱无言,智慧无边,幸福无限。这“三重”境界也是我从教22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境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范畴之一,并一直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对何其芳早期诗歌的“境界”论考察,也就是发现它在现代是如何影响着现代中国诗人的创作并实现其现代转化的。  相似文献   

16.
魏晋“玄心”是魏晋当时受玄学思潮影响下的那种风流洒脱却又表里如一的心灵境界。它的本质可以概括为自然与精神的超越性,但又有着若赤子般的内在真情。魏晋士人们如阮籍、嵇康以及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也融入了他们对玄心的追寻。魏晋“玄心”既是对儒道“赤心”的融合,又是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7.
校长境界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境界的高低。作为一校之长,应追求“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和“反身而诚”的道德境界,做到:好学习、善研究、敢创新,真诚待人、公正处事、以身示范、宽容善任,在躬身践履中促进修身养性,在德性纯化中提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 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中国人以和谐为美的审美意识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的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等。  相似文献   

19.
阮籍的《咏怀》诗是魏晋时代诗人创作完全个性化、心灵化的代表。诗人特别善于运用各种精彩纷呈的意象曲折地表达其思想感情。而最能体现诗人在残酷的黑暗现实中徘徊、苦闷、孤独无望心境的则是其中一组“失路”意象。这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在“进退失据”、无路可走的现实中仍不懈地探索人生之路的曲折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唐诗人李贺和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的比较,发现二人在诗歌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他们的诗歌都崇尚“以丑为美”。他们的美学追求都与各自时代中西传统的美学观相悖。本文对他们美学追求的相似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