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中,并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和语文等课程教材。这为基础教育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在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又大大提升了课堂意蕴。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中,并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和语文等课程教材。这为基础教育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在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又大大提升了课堂意蕴。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提升课堂意蕴,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是夯实“四个自信”之根基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确定正确的教育资源观和教育过程观;建立“大文化”的课程体系,多元构建教育载体,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实施“以旧唤新”的育人思路,增强传统文化的知识活性,提升传统文化的浸润力度;夯实“言传身教”的育人根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构多元一体的教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倪娟  李广洲 《教育学报》2006,2(1):54-61
通过追溯中西文化演变,分析传统“理性”文化之别,阐述我国传统文化对理科教育的负面影响;回顾近代理科教育的社会文化演变过程,结合理科“文化”舞台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理科的人文化传统教学造成了以非理性方式记忆“科学”,使理科教育目标背离了科学的本质诉求。针对传统文化中精确、求真、独立性和批判性等理性思维不足的缺陷,提出理科课程改革中建立符合科学理性特点的理科教材观、知识价值观、学生的科学观、教师科学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等的具体办法,给予“理解科学”的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历有“实用”和“审美”两大功能,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文化艺术的象征与瑰宝。以“发展个性”为宗旨的课程改革,已构建成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挖掘、发挥中国书法文化的优秀传统,确立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课程的独立地位,强化中小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科教学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分析如何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触·探·融·践”四个步骤为学科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朝鲜族中小学通过积极开发与实施课程和教材的方式,学校教育中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从而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基于此,从双语课程开发,传递民族语言文化;结合各学科课程,积极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注重校级交流;通过宣传,提高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以期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校真正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8.
周霞 《知识文库》2022,(23):181-183
<正>引言: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从“双减”政策背景出发,分析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案例探究实践策略,即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音乐课程;优化音乐课堂设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拓展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改造性以及教育有效性原则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是:融合价值弱化、融合方法陈旧、融合主体失位、融合评价偏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从理念生成、课程建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维度做到:育人与铸魂相融合,共筑价值理性的“话语体系”;嵌入与共生相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通道”;“道”与“术”相融合,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课改能力”;评价与诊改相融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评价补位”。  相似文献   

11.
《房山文化》定位为北京市中学地方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历史”“文化生活”的必要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山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足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与提升人文素养教育相统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房山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把文化的普遍性与文化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12.
将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并建构起幼儿园传统游戏课程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编制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思路。在传统游戏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同时,幼儿园传统游戏课程在实践中仍存在教育性超载、遭遇现代文明冲击、缺乏资源开发与文化价值挖掘等困境。以后现代课程观为理论视角进行审视,传统游戏具有还原游戏本体功能、促进幼儿能力的自我建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多重价值。基于后现代课程观,幼儿园传统游戏课程的建构应在价值观上避免教育功利思想,在内容上注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开发游戏资源,在课程实施上应更多地关注课程的回归性,发掘游戏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牢固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不同层面同时建构富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地方与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并以“传统文化专修课”、“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与“渗透性活动课”等方式,在不同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通过“渗透”“浸染”,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从而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牢固的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4.
梁千昭 《天津教育》2021,(6):121-122
语文教学必须逐渐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来说,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要保证学生的接受和吸收,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渗透的策略上,要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吸取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初中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其中一个子课题。我校作为课题组学校之一,将“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作为我校“探索学生发展性学习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措施”的重要方面,我校从2000年9月起开展了在学科教学中穿插、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以音乐文化为主干,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这是音乐课改革的突破要点和课程理念,也是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时其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于现代育人工程,就很有必要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与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之间的民族文化联系,加深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行透析和诠释。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理论高度,为高校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说:“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8.
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于现代育人工程,就很有必要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传统儒学“八目”育人观与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之间的民族文化联系,加深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对邓小平“四有”育人观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进行透析和诠释。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理论高度,为高校加强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提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心理价值,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构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环境,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命脉和智慧的结晶,大学语文课程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然的土壤。本文通过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梳理存在问题,并从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材选择、教师文化素养、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就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展开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