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爰”在甲骨文中作 ,上 为甲人之手,下 为乙人之手,中/乃一棍状物。其本义当为援引。约在西周时,其拉引、援助之义便另加一义符写作“援”来表示,“爰”义则趋虚化。唐兰将本为“哥”字之金文岛误为“爰”字,不妥。“爰”作实词时主要意为“迁移”,犹“曰”和“到”,作虚词时主要用为介词、代词、连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中的“率”字是上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然而,这个虚词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本文就此问题试作论证,并附带讨论“率”字在《诗》《书》等早期文献书面语中的同类用法。 甲骨文中的“率”字(见字表1),是本世纪初由孙诒让和罗振玉所释的,这已成为确凿无疑的定论,但“率”字在卜辞中的用法,却至今未有确诂。叶玉森认为卜辞“率”字用为祭名或地名。于省吾起初把卜辞的“率”读为“膟”,说“契文言‘率’谓血脂之祭,其言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者”,“所”是两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尤其是经常用为特殊指示代词。但是“者”“所”作特殊指示代词时用法比较复杂,初学古代汉语的同志很难把握,因此有必要辨析其异同。就句法功能来看,“者”、“所”都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因"的语法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是古汉语比较常用的一个词,最早用为动词,后逐渐演变为介词、副词和连词。和其它的虚词一样,“因”也经历了由实词逐渐演变为虚词的过程。本文以历时的语言分析为基点结合共时的语言描写,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出发兼及词汇的语义功能。粗浅地论述了“因”的这一语法化历程,并粗略地分析了它的一些语法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之”是文言虚词,“的”是现代汉语虚词。不少语法书都认为它们在用法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从语音形式看,“之”在上古属章母之部,拟背为[ti(?)]跟“的”的读音[t(?)]正相近。有人据此推断“的”是“之”的后身。关于“之”和“的”是否确有渊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因为虚词比较空灵,用法变化多端,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我采用“统盘规划,重点突破”的办法。如一词多义的问题,我在授课前总是将各课文言中的虚词,进行排队,把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一举突破。如初中一二册文言文的“之”字,出现得较多,而且各种用法毕备,即可作为重点讲授。1、“之”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  相似文献   

7.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8.
学生阅读古典作品,往往感到文言虚词不好理解,这是因为文言虚词变化较多,同样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解释。常用虚词的数目虽然不多,但用得频繁,作用重要。因此在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如何区别、比较、明确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式里的表达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我集中地比较了“为”“之”“因”“且”“故”“于”“以”“而”等文言虚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文言虚词中常犯五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译;以今律古。有鉴如此,在文言虚词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以介词“以”为例,其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用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是个用法较多的词,词性也众说不一,本文就“之”字的虚词词性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之”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下部一条横线表示这个地方,所以“之 字的本义是“往”的意思.本身是个动词.由于“往”什么地方去,总是先有个出发地,而这个出发地则为“这、此”,所以“之”也作代词“这、此”解释.至于“之”字做为虚词用,那是因为假借字的问题,与其本义毫无联系.关于“之”字的虚词词性大约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设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1.考查范围所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一般不超出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在这些虚词中,又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如对“以”“之”“而”“其”“乃”等虚词的考查次数为多,像在今年的高考中,有8套试题考查了“以”,5套试题考查了“而”“其”,4套试题考查了“乃”“之”。2.题型设计高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出现,一是放在句子翻译题中综合考查。选择题一般只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与在翻译题中要求指明其意义相比,...  相似文献   

12.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文言虚词的学习若不落到实处,就会严重影响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怎样使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落到实处呢? 首先,要了解各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数量少,因此它常常是一词多用。如“何”,既可用作疑问代词,表“什么”“哪里”“什么原因”,又可用作副词,意为“怎么”“多么”“为什么”。又因为虚词用法的灵活,有些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就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表示“怎么”的意思,既可用“安”来表示,又可用“何”来表示;表“并且”的意思则可用“以”、“而”、“且”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对于以上这些特点,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13.
上古汉语“之”和“其”有明确的分工,但有时又可以相互借用。本文详细考察了“之”用为“其”作定语时的分布情况、兴衰变化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否定陈述句时,有的同学弄不清“没”和“没有”的词性。“没”有时用为副词,有时用为动词;“没有”有时用为副词,有时用为短语。因此,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要弄清“没”和“没有”的词性,得从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16.
所谓虚词,又称虚字。清人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一云:“无解而唯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从词义的角度看,虚词不表示词汇意义,只表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由于“不表示词汇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虚词在句中是可有可无的。此言差矣。  相似文献   

17.
虚词的妙用     
小引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目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虚词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可是由于虚词的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作文时也很少有同学重视虚词。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 ,“之”相当于“其” ,即“之”相当于名词加“之”的“其” ,出现了相当于“其所以”的“之所以” ,是偏正短语 ;在现代汉语中 ,“其”相当于“之” ,即代表名词加“之”的“其”逐渐虚化成相当于起强调和补足音节作用的“之” ,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运动的结果也正好相反 ,出现了相当于“之所以”的“其所以” ,是复式虚词 ,或称之为虚词词组 ,它们的语法作用和语法地位是一样的 ,因此 ,“其所以”起句和“之所以”起句都是通妥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教、学古代汉语,要借助现代汉语。现在的古代汉语著作,或多或少地联系现代汉语,是好的;然多止于“可译成”、“相当于”而缺乏实例。本文论述就白话文里的文言虚词“之”与白话虚词“的”的关系,指出关于“之”为连词、“之”与“的”词类不同等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全文除引言、结语,分四节:一,白话文里的“之”、“的”相通;二,结构助词“之”犹结构助词“的”;三,连词说有悖于约定俗成;四,“之”、“的”用于主谓词组也相通。  相似文献   

20.
《学语文》2005,(1):40-42
高考要求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而、乃、其、为、焉、以、因、于、则、之”尤其重要,需熟悉其基本义项;另外还需注意“如”“相”“见”“是”等特殊的文言虚词(它们是实词和虚词兼具的多义词)。从重现规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