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青花瓷作为研究重点,以图像而非文本作为研究主体,从图像视觉文化出发解释中国对于欧洲园林景观的影响.16世纪青花瓷崛起为中国瓷器的主流,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景现图像之一,欧洲人通过青花瓷认识了中国的景观艺术.法国“英中式园林”的出现,可印证青花瓷作为视觉文化参与了中法景观文化创新与交融的过程.中国景观文化引发了欧洲造园艺术理念的转换,由此开辟了欧洲造园艺术中西合壁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大量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对欧洲文化的发展和陶瓷工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7世纪起,大批瓷器销往欧洲。1604—1656年,仅荷兰就从中国买走300多万件瓷器。这些瓷器运到欧洲后,价格昂贵,可与黄金相比。当时欧洲的报刊上说:“瓷器精美而昂贵,只有达官显贵才买得起。”为了安放这些珍品,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法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内设的瓷器室,德国慕尼黑旧王宫中的“镜厅”,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在宫内设玻璃柜专门陈列瓷器等。 18世纪初,中国瓷器普及到欧洲一般家庭,其淡雅的色调,柔和的曲线,清新的图案吸引着人们,形成了以使用中国瓷器、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的中国趣味,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中国热”。发表于18世纪初的一首诗中写道:“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中,瓷器就是中国。这种中国情调在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直接影响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罗可可风格的产生。于是,在绘画、建筑、园艺、家用器具等诸方面,别致、自然、温雅的罗可可风格取代了以豪华、宏伟著称的巴罗克风格。  相似文献   

3.
瓷器源于中国,而欧洲瓷器源于德国.德国瓷器有300年的历史,它影响着西方的餐桌文化、饮食文化和艺术审美.1708年1月15日,被视为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那一天,在萨克森的威腾堡,炼金术士贝特格第一个破译了中国陶瓷密码,制作了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陶瓷.后来,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害怕制瓷技术外泄,将陶瓷工厂迁到了一座叫梅森的小城.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瓷器闻名天下,在西方,同样有梅森瓷器驰名欧陆。历史上,中国与欧洲诸国有商路相连,在东西方互通有无的过程中,萨克森选帝侯对中国的瓷器爱不释手,遂命人仿造中国瓷器。经过不断尝试,西方人也掌握了烧瓷的技艺,并在1710年成立了“梅森(Mei8sen)”国立瓷器制造厂。由此,德国的梅森瓷成为了欧洲瓷器的代表,全欧洲的瓷器制造业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梅森瓷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瓷器。梅森瓷的标志,就是两把交锋的蓝剑。  相似文献   

5.
张燕梅 《早期教育》2009,(11):23-23
吴冠中爷爷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6.
正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风格,因盛行于法国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以在美术史上又被称作"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的总体特征为轻快、华丽、精致、细腻、繁琐、纤弱、柔和,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美,纤弱娇媚,纷繁琐细,精致典雅,甜腻温柔;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其工艺、结构和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的特点。其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以回旋曲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精细纤  相似文献   

7.
瓷器起源于中国,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其制作工艺举世无双。欧洲直到18世纪才出现瓷器。在13世纪中国瓷器传至欧洲到最终采用高岭土生产瓷器的几百年间,中国古代瓷器的配方、工艺及原料秘密一直成为欧洲各国欲求的“圣方”。据美国畅销书《天地万物之始》说:“陶工们想方设法要复制出闪光釉,但由于缺乏高深的化学知识,没能被解中国的配方”。今天,人们都知道,瓷器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发斜财     
早在19世纪30年代,中国商人已把中国的瓷器茶杯打入欧洲市场。虽然其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质地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可,但不知为什么,欧洲人只喜欢看,却很少有人买。中国的瓷器商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放弃了欧洲市场。当时,一位中国瓷器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日本的稻本一男,正在欧洲游历。他看  相似文献   

9.
清代康雍乾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这些外销欧洲华瓷不仅用来装饰和摆设,而且与当时的中西艺术、宗教、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这一时期,外销华瓷上的人物题材纹饰丰富多彩,源于中西方的宗教、戏剧小说、世俗生活等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出十八世纪中西文化艺术互相交流和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战后法国的欧洲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法国曾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大国。这个六角形的国家曾几起几落,进入20世纪后,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失去了拿破仑时代的威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使法国凋蔽不堪。在这种破落的境况下,法国是怎样力图保持其欧洲大国的地位呢?它在众多的欧洲国家中又是怎样周旋的呢?从1950年开始,法国历届政府奉行西欧联合政策,这种西欧联合的欧洲构想就是当代法国的欧洲观。戴高乐曾说:“如果欧洲不包括法国和法国人,德国和德国人,意人利和意大利人的话,那么,欧洲也就没有任何的生活的现实了……”[1]。戴高乐、蓬皮杜、德…  相似文献   

11.
天歌 《小学生时代》2012,(10):30-32
瓷器对于中国,就像姓名对于人类。在英语中,"中国"是"China","瓷器"也叫"china"。可见,在西欧语系中,"瓷器"与"中国"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很久以来,在欧洲人的意识里,瓷器就是中国的象征,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这种温婉清澈的器物,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发明与艺术创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坚韧与精妙,为世界文明增添了一抹温润的色调。中国的瓷器品类很多,声名远播的就有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瓷、黑瓷、彩饰瓷,等等。在这些或清冷沉吟或温润自矜或纷繁明艳的瓷器中,青瓷以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艺术独特而独树一帜,在中国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王昀 《文教资料》2008,(25):71-73
绪论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走入了欧洲人的视线,巨大的利益刺激着欧洲商人频繁往来于中西之间,大量的中国外销艺术品被运往欧洲各地,瓷器成为欧洲人争相追逐的珍品.南于只靠购买根本满足不了欧洲人对瓷器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自制瓷器,欧洲的制瓷事业终于在18世纪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0月27日至2001年2月25日,我国文化部在法国首都巴黎举办长约4个月的"2000中国文化季"。截止到目前,中国文化季已获得相当圆满的成功,所有重头项目都博得了法国乃至欧洲公众的由衷赞叹,古老而青春常在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散发出迷人而浪漫的芳香,倾倒了万千法国观众。  相似文献   

14.
洛可可艺术与中国文化●孟华洛可可(Rococo),是盛行于欧洲18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因其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中喜用贝壳、石子的旋涡状曲线而由法文“rocaile”得名。它源起于法国,而后影响到整个欧洲。治艺术史的人,一般都不重视洛可可风格,认为它过于细...  相似文献   

15.
试论法国在莱茵兰事件中妥协退让的原因及后果杨凯,陆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之间的莱茵边界不仅一直被法国人视为同自己的国家安全密切关联,更视为同维持整个欧洲现状及法国的欧洲大国地位利益相关,在凡尔赛会议上,克里孟梭正是为了建立一条在他看来更可靠的莱茵边...  相似文献   

16.
安琪 《音乐世界》2012,(22):132-132
法国著名时尚休闲品牌Chevignon自其1979年诞生以来,始终不懈追求细腻的法式品味、高贵的品质、崇尚自由浪漫探究的精神,不断为品牌的经典设计注入崭新的艺术灵魂。  相似文献   

17.
<正>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并陈着三件瓷器:一套印有希腊女神沐浴图案的杯碟;一尊眉目严肃的卧佛;一尊趴在酒坛子上沉思的李白像。它们都制造于中国清朝年间,分别是景德镇销往欧洲的出口品、英国瓷厂生产的仿制品和康熙帝在世时宫里的摆件,这一偶然的排列,为美国学者罗伯特·芬雷的《青花瓷的故事》作了生动的诠释。瓷器在中华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无须赘述,在英语里,中国是瓷,瓷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8.
瓷器文化是中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五百年前中原瓷器在西藏的流传和当时西藏僧侣们对其的鉴别方法,透过颇具宗教神秘色彩的记述,该文展示了十五世纪我国瓷器在青藏高原的文化内涵,为我国瓷文化补充了新的视野,此外作者根据藏族文献的记载,提出中国瓷器向海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不是传统认为的丝绸之路,而是通过海路由南洋运往印度,再由此而散落到西亚,欧洲等地。  相似文献   

19.
瓷器是中国所独有的艺术发明,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笔财富。本文从中国瓷器工艺的起源、真正成熟、发展及逐渐走向顶峰,论述瓷文化中的意境美和人文美,将意境、艺术与人文气息完美结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解读 China     
英语中的China是汉语“昌南”一词的音译。“昌南”指的是昌南镇,即瓷都景德镇的旧称。18世纪以前,欧洲还不会制造瓷器,故中国瓷器,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欧洲人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这样欧洲人把“昌南China”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把China的本义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和“中国”。下面,我们来寻觅英语中含有China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