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22年胡适创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算起,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史(或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已远远超过了200部。但是,历史的悠久和数量的繁多并不意味着该项工程的完全成熟或业已竣工,相反,时至今日,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却前所未有地成为学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从20世纪50年代华中师范学院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算起,到世纪末,在近50年的历史时间里,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已逾60部之多。这些著作角度不一,特色各异,从不同方面构建起中国当代文学这个已不年轻的学科。其中,由陈荒煤任顾问、郭志刚、董健、  相似文献   

3.
捧在我手里的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是传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郭久麟教授继《传记文学写作论》和《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之后连续撰写出版的第三部传记文学的理论专著.在十来年的时间里,郭久麟教授一鼓作气,连续出版三部计百万字的那么有质量、有分量的传记文学理论专著,这在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史,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我为郭久麟在传记文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4.
时代呼唤着一部以全球为研究视野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但目前我国流行的几部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几乎都缺乏一种全球意识。有否全球意识,关乎一部文学史的客观性、科学性、正确性问题。以全球意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六年,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问世,是文学史领域的革命。要认识这部重要著作的意义,首先应该了解当时文学史领域的状况。二十世纪前,我国没有一部文学史著作,倒是日本人较早地写了一些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一九0一年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也还是英国人翟理斯(A·G(?)es)用英文编写的。到了一九0四年,林传甲才写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文学史,但仍仿照日本汉学家笹川种郎的专著,类似“国学概论”。在“五四”前,只有曾毅的《中国文学史》(1915年)及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较著名。上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是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的著史理念,其以整体性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研究视野狭隘的局限,可以更合理地认知各文学形态。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国内较早以"20世纪"命名的文学史著作,与黄修己、唐金海、雷达、赵学勇、朱栋霖、丁帆以及台湾的皮述民、邱燮友、马森等人的编写共同繁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被奉为研治中国通俗文学史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8.
《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在我国的语言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介字"一章的用法论述全面、充分,而且将各种有"之"字的句法结构一一陈述出来。这是对"之"字的全面分析。但是由于时代和资料的局限,后人对此的争议也很多。  相似文献   

9.
正1961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夏志清先生用英文写了使其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专著,也是一部开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先河的文学史专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由耶鲁大学出版后,立即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热门书,也是欧美不少大学的教科书。当时国内已经出版了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  相似文献   

10.
《中文自学指导》2010,(3):F0002-F000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新方法论》是王钟陵教授运用新方法研究文学史的第三部著作。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在新理论创建上的开拓精神,另一方面又深蕴着作者对中国文学史之生成情况的新沉思。是作者为树立具有理论形态的文学史新观念而做出的又一努力。《文学史新方法论》的超越性、把握问题的深刻性以及可操作性,使它有可能成为未来文学史著作在撰写方法上所应遵循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史隶属文学史之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以来,对“思潮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已然成为其中的热点。2002年,张俊才、李扬两先生合作推出了一部新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著以其  相似文献   

13.
一百多年来,各种版本、体例的《中国文学史》相关著作已有一千多部,但总体质量却不容乐观。文学与文化历来就是水乳交融的,文化是文学的根,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自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以如果削弱、忽视甚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文学那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学史》著作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4.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陈义烈 《九江师专学报》1998,17(4):57-60,56
在《诗经》诞生以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纯文学著作,文学史家在研究上古文学的时候,常从一些非文学的著作中寻取资料,《周易》一书就被不少文学史摘录引用。本文对《周易》与上古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在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的草创期,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是一部有思想、有内容、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学史著作,但在学界却似乎一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龚道耕谈论文学、论述中国文学史,遵循传统的、古典的大文学观,讲求通识,主张“自成体系”,认为文学渊源于六经,反对仅以诗歌、戏曲、小说为主的狭隘文学史观。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学术资料,特别是传统的目录、史传和诗词文话,从中搜寻出文学史的脉络线索。而对于诸多问题的阐述,持论严谨平实,观点匠心独具,这在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中可以说是别树一帜、引人深思。因此,若回顾、评价早期中国文学史的创作,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势必要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以四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为标本,以两位古代文学家为个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释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现状,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呈现经历了曲折,重写中国文学史应该不断注入文化的血液,还原古典诗人、作家及其作品的本来面目,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无限风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1950年代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1953)、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1955)、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5)和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等四部现代文学史的《绪论》作为突破口.围绕对新文学的性质界定和文学史过程的梳理这两个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各部文学史的具体的理论运用和表述方式.探讨二十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生产存在走向“一体化”的趋势,并进而分析这种现象的状态、因由和其内在的学科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1904年以降,国内出版的各类中国文学史著作大多从社会历史、文学本身两种视角进行阐释。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脉络,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对文学演进的影响。该文选取两类中较具代表性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和王梦曾《中国文学史》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对这两种视角的分析、对照,梳理文学史之脉络,寻绎文学发展之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把"语言"作为"剩余物"的状况,提出把"语言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关键词的主张,甚至认为应该从语言的角度来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文从三个部分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分析语言与文学、汉语与中国文学的同一性问题;其次分析黄人的、<中国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三部著作在处理语言与文学史关系的"得"与"失".最后借助周作人的个案分析"语言一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基础、文学汉语的发展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同步性、以及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