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进行着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和沟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立马突显出来,那就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误会和冲突,甚至还会影响国与国之间  相似文献   

3.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 ,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 ;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 ,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 ;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 ,增强其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理…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召唤     
正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给予越多,生命越丰富。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作蜘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  相似文献   

5.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它要求我们改变思维方式,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人类创造的多样化的文明形态,寻求相互理解与尊重,在人们心灵深处构建捍卫和平的屏障,共建和平友爱的美好家园。近几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主题。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的作用,增进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交往、理解、宽容与尊重,实现全人类的相互交流、合作,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帮助将事实上的相…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看似无任何联系的事物,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教育与其自身所包含的德育功能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音乐等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提示我们艺术教育的过程能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想,它与德育是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渗透的。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夜     
如今,很难得到真心无论你从哪里来或自以为是谁如今,很难与人相处融洽为什么有些人注定失败成为他人成功的代价我们都在寻找宽恕以及能够信任的人你可以用双臂拥抱整个世界它就会降临到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召唤     
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  相似文献   

9.
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深深地打动了我。联系成功教育的理论,我迫不及待地要写下我的感受,记录下阅读中那些自然流淌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每一个细微的感觉。“关心”是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在引言中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我们接受关心,生活在关心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之中。没有这种关心,我们就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  相似文献   

10.
英国牧师、师人邓约翰兑:“没有谁是独立的岛屿,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肇体的一部分。”既然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密切,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不去用仁爱之心来对待、关爱他人。世间多一份关爱,就会多一份温暖,世界也会因之愈加美好起来。小小说《棉袄与玫  相似文献   

11.
理解:开始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哲学解释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可以被看作对理解和解释进行研究的三种不同方式,它们分别关注理解本身、理解的对象和理解的方式。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理解开始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心理需求和增进交往的实践需要。当我们把一种陌生的文化现象作为司空见惯的东西包容在我们的知识信念系统中,或者把这种文化现象作为我们的知识信念的一个逻辑蕴涵,我们就达成了对这个现象的理解。第一种理解会导致对文化多样性的承认,第二种理解实际上倚赖于某种维系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共性。但是理解有其限度,在理解的尽头,人类需要宽容和用来约束交往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教育之爱",强调的是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爱和情感是包容、慈悲、博大的,同时,又是理智和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地改善,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往大里去,还包括同事之间、同学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现代通讯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同为"地球人",需要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与目标。国际理解教育就是使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  相似文献   

14.
《山东教育》2005,(8):62-62
最近美、法等国一些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情教育”。“心情教育”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i只、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也有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越来越互相依赖的复杂而多变的世界。目前的世界正处在三大变动之中: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剧变和科技大发展。人类的交往不断增加,有着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接触的机会也随之增多;这就有一个需要了解多种文化,学会与不同文化的人相处并进行合作的问题。所以,世界各国都很关注多元文化的研究,并把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日本称之为“国际理解教育”并把  相似文献   

16.
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连。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大有必要。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可持续发展·教育张祥云“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进步的新的文明观之核心,必须将它引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领域,我们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一个客观物质世界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文明的问题,而文化问题自然就会导出一个教育问题来,这正是我...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本文着重阐述英语与其社会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康德说过:“唯有能够成为最终目的的东西,才是文化。”可见,没有文化,教育就没有生命。而文化的弱化,文化的缺失,正是我国当今教育最令人担忧的现象。近年来,由于我们对文化的麻木和漠视,更使我们的教育缺少一种深厚文化的底蕴,使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品位、有智力没情怀的人。所以,有识之士已发出感慨:要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必须用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培植出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浸润我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美术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现代教育的出发点正在踏实地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命题上来,学校各科目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外语、地理以及体育、音乐都与美术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正视这些关系,既是把一个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完整全面地呈现出来,同时又是把美术本身的个性特征不可忽视地表达出来。所有的学科都应该在各自形成的特点与规律中有所发展和更新,都应该互相关注、互相兼容和互相借助。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美术学科受历史和教育本身的局限,受传统和现实问题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