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天的时候,坐在桌前看书常常觉得很冷,躺到床上去看又怕对眼睛不好,影响视力。我可不想成为小“四眼龙”。我发明了一个便携式“书桌”。用一块稍微硬一点的塑料板,将较长的一边挖掉一小块,呈半圆弧形,大小正好可以套在自己的肚子上。在塑料板上挂上一个可以夹书的夹子和一支笔。  相似文献   

2.
“张冠李戴”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重点词之一。教学时 ,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步———理解1 抓重点字“冠”对整个词作一般理解 :“冠”是帽子。“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 ,比喻把事情搞混了。2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课文中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词的意思?(“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第二步———运用1 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际中举出“张冠李戴”的事例。2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她为什么“张冠李戴”?为什么会“囫囵吞枣”?3 根据“张冠李戴”和“囫囵吞枣”的联系 ,用这两个词说一…  相似文献   

3.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题眼又是题目的灵魂。命题作文在审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抓题眼,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重点。抓题眼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主谓短语就应重点关注一下谓语,是偏正短语就该紧抓定语或状语。如“我真行”这个命题就该写“真行”的题材,而一个“真”又限定你必须写自己干得很棒的内容,是样样都棒而不是偶然间出色一回。半命题作文审题也有一些规律:先用抓关键字眼法读懂给出来的半个命题,再运用语法分析法圈定题目里要填的是什么成分或什么性质的短语。如审读“我,我快乐”这个题目,给出来的半个命题是“我快乐”,快乐”…  相似文献   

4.
一、品词解句,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小学教材精选课文,其语言特点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要抓重点词、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古井》一文,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词是“温情”,“哺育”两词。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渗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一、品词解句,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小学教材精选课文,其语言特点精雕细刻妙不可言。教者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要抓重点词、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古井》一文,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词是“温情”,“哺育”两词。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渗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联系上下文法一篇课文是许许多多的词通过一定的方式堆砌而成的,词是课文中的词,这个词一旦离开了课文这个大集体,就会失去原味,显得单薄孤立。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准确地理解这个词。如:“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句中“纹丝不动”是指由于我军隐蔽地点与敌人相距太近,而且敌人在高处我军在低处,容易被发现;再联系这次行动对本次战斗和整个战役的作用,就决定了对我军隐蔽行动的要求非常高,必须做到一点儿也不能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抓重点字法理解句子可以抓重点词,而有些词也可以采用抓重…  相似文献   

7.
“条理歌”     
中午睡觉,孩子们进了寝室,我照例说:“一脱鞋,二上床,三躺好,四盖被。”突然,珊珊大声说:“老师,我是先盖被再躺好的。应该是三盖被,四躺好。”许多孩子也随声附和。我一想,还真是这样,马上同意改,并表扬了珊珊。谁知她又脱口念道:“五起  相似文献   

8.
IN.COM     
躺枪:这个词出自周星驰的电影《逃学威龙3》中的一句台词,原文是“躺着也中枪”,后缩写为“躺枪”,并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本厚厚的装有历届毕业生合影的相册,扉页是空白的。40多年前的秋天,偏僻的小山村里忽然来了一位“先生”,他走东串西挨家挨户召集村里七八岁的娃娃们去“上学”。“先生”“上学”这些词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我忐忑不安地问奶奶:“啥叫先生?啥叫上学?”奶奶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先生就是教书先儿,上学就是读书识字。”我说:“我什么也不会,怎么上学呢?”奶奶说:“傻孩子,不上学啥也不会,上了学就会得多了,奶奶我一辈子斗大的字不识半升,这下好了,你们终于能进学堂了,说不定呀,你将来能穿制服挂钢笔,上街买东西不吃亏呢。”…  相似文献   

10.
大班小朋友已经接触了一些概念抽象的词,比如有“不慌不忙”、“专心”等。掌握这些词显然要比掌握“汽车”、“苹果”这些有实物对应的词要难一些。不过只要动脑筋,注意教学方法,还是能够收到好的效果的。最近我在讲《差不多》这个故事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小朋友很难理解故事中“百发百准”、“差不多”、“差得多”这样的概念。于是,我拿起一把玩具手枪,把一张画有兔子的靶子挂在墙上,先连发几枪;有的打电了,有的打偏了。我问小朋友:“老师的子弹都打中了吗?”“没有!”小朋友齐声说。  相似文献   

11.
开开心心     
什么是“相对论” 杰森是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对于“相对论”充满了兴趣,经常将“相对论”挂在嘴边。因此连他7岁的儿子也知这个词了。 一天,儿子问爸爸:“什么是‘相对论’,请你用我听得懂的话  相似文献   

12.
又到了农历月初,弯弯的新月挂在天幕上。凭窗凝望,心如潮涌。昔日往事,历历在目。那是我最不幸的一年。身体本还硬朗的双亲,在半年内相继去世。而当时在一所农村中学教学的我,忙于工作、家务,照看幼小的女儿,更加上参加自学考试而常开夜车,终于不堪生活的重负,病倒了。妻子没坚持多久,也累垮了下来。就在这节骨眼上,女儿病了,发烧。妻子看看躺在床上的我,强打精神地说:“孩子病了,得带她去看一下。”那时是下午,见天色还早,我就说:“去吧,快去快回。”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还听不见妻子回来的声响,我再也躺不住了,就从床上爬起来踉踉跄跄地接她们去了。秋天的田野,  相似文献   

13.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感到很奇怪:你的学生怎么会是你妈妈呢?咳,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嘛。说来你不信,妈妈当我的学生已有不短的时间了。妈妈是个高中毕业生,据说以前数学成绩还不错。可自从那次她去学校参加了家长会后,晚上回来就要和我签“合同”,说是要当我的“学生”跟我学数学。我看她一脸诚恳的样子,想到自己当了“老师”也可以“威风威风”,就高兴地答应了。可躺到床上一想:坏啦,我的数学成绩那么臭,作业老是要订正,测验还有几次“挂红灯”,拿什么当老师呢?也罢,现学现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带班通常都是“抓两头、带中间”。在带班之初,我也曾以此为工作准则,重点扶持优秀生,严格管理后进生,教育中间生“择其善者而从之”。然而,半个学期下来,工作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封学生来信,使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尊敬的班主任: 我很能想象您看到这封信时的心情,就像  相似文献   

15.
这只孤独的獾准备出门抓一只田鼠解解馋,他可是森林里出了名的“小可怜儿”。只要一说“小可怜儿”,大家就知道是在说这只獾。“这些家伙真讨厌,老是叫我‘小可怜儿’,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名字。他们难道不知道我的名字叫欢欢吗?从今天开始,我要把我的名字挂在胸前。我再也不能让他们叫我‘小可怜儿’了。他们应该叫我‘獾先生欢欢’。”于是,这只獾就在脖子上挂了一块皮牌子:我是獾先生欢欢。可是,抓田鼠这件事对獾先生欢欢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听说,那些田鼠全搬到了啤酒先生的农场里去了。农场对于獾来说实在是个危险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理解的深度     
我越来越意识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是需要讲究艺术的,不能太频繁,属于个人日常生活习惯一类的“小毛病”,要本着理解、宽容的态度,不过多地干预。本着这一理念,我对孩子的批评就格外谨慎。儿子看电视时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懒洋洋地半躺半坐在沙发上,两条修长的大腿肆意地伸开去,几  相似文献   

17.
在《落花生》一课中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 ,这一自然段我认为是文章的重点段 ,把这一自然段学好 ,下面的内容学生就会迎刃而解 ,文章的中心就豁然开朗了。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花生特点的重点词语 :“埋在地里、矮矮地、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然后又让学生找出描写三种水果特点的词语 :“挂在枝头、高高地、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找出后 ,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明显的对比词 ,接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认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并体会其中的感情。一些学生很快便悟出如何来读这一自然段 ,他们说 ,读花生的句子时语气加重 ,声调低…  相似文献   

18.
父子情     
“慈母”这个词讲得通,对“慈父”这种词我老觉着别扭.依我看,上一代中国男人不大能和这个词挂上钩,他们太都严厉有余而慈爱不足。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复习应抓好:“抓点、抓线、抓面、抓练”的功夫。“抓点”。所谓点,指重点、弱点。现代文阅读的重点是“篇章”。篇章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无论是字、词、句也好,还是语法、修辞、逻辑也好,甚至连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包括在内。如要测试学生分析一个语段或一篇短文,则是综合考察了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又考察了他们理解问题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复习现代文应以培养学生分析一篇短文或一个语段的  相似文献   

20.
一、剖析词语法。教学中,抓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剖析,使他们加深认识,受到教益。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就可紧扣“纹丝不动”一词,启发学生思考:①“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潜伏时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纹丝不动”的?③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这样,对“纹丝不动”一词层层剖析,使邱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