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是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沿承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心理幸福感把幸福理解为人潜能的实现,从人本质和人发展的角度诠释幸福,使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2.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教育的理念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感,激发和唤醒人的幸福意识,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培育幸福学生是幸福教育的使命.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受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的影响,随年级增加,学业压力的增大其幸福感水平下降,但优秀的学业成绩能够提高幸福感水平.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树立正确幸福观,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和幸福观的形成,需要在校园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不断体会、不断体验,对于幸福的感受从身体上的愉悦逐步转移到对身心上的愉悦之中。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幸福感,就需要对小学生幸福感的特点及品质进行研究,就此,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5.
幸福问题现在已成为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我国传统文化对幸福观的研究颇多,有《尚书》完满的幸福观、儒家重义轻利、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幸福观,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幸福观,墨家兼爱天下的幸福观以及道教注重养生保健的幸福观,他们不仅对国人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对提升现代人的幸福感,构建更加幸福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丽 《华章》2011,(28)
什么是幸福?谁更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古代人能打到猎物生存下去就是幸福,没有火车之前骑上马车就最幸福,没有飞机之前坐上火车最幸福,没有电之前点上蜡烛照明就最幸福.有人说,生活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很不幸,但有幸福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很幸福,但没有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有幸福感就是幸福.军人作为特殊群体既有特殊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军人对幸福同样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从战争年代最可信的人,到朝鲜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再到今天是最幸福的人,其幸福究竟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作为社会转型高峰下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逐渐爆发出严重的幸福感危机,正因如此,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幸福感教育以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幸福、感受幸福,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8.
一、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内涵 从哲学传统看,"幸福"的概念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快乐论与实现论.快乐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即把欲望的满足作为幸福;实现论认为幸福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发挥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由此产生两种幸福感,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和谐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和谐幸福观教育需要强调精神幸福的重要性,倡导创造性幸福的具体实践,增强对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道德情感,提升主观幸福感体验水平。  相似文献   

10.
幸福学校需要幸福教师,只有幸福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学生.教师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梳理了教师幸福感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幸福教师的五点策略:树立积极的教师幸福观、分层满足不同需要、加强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化教学劳动需要、积极创设幸福课堂.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笔者尝试以农场劳作与田园诗鉴赏、创作相结合的农场诗教为抓手,让学生实现诗意栖居,以此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引领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幸福;从亲历的农场活动中体验幸福;从深刻的感悟中品味幸福;从丰硕的收获中享受幸福.近几年的农场诗教实践活动表明,持续开展这项活动,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感.让学生陶养诗心,感染幸福、收获幸福、享受幸福,最终能实现诗意栖居,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2.
幸福观反映了幸福感的质量品质,可以作为幸福感评价的标准。幸福观应成为幸福感评价研究的内容,应作为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途径之一。美德幸福观、实现幸福观、体验幸福观、平淡幸福观和享乐幸福观是中小学生五种主要的幸福观,其中,前三种是积极的幸福观。调研表明,初一学生会同时不同程度地持有多种幸福观,但他们以三种积极的幸福观为主,他们的幸福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要客观看待享乐幸福观的大量存在。三种积极的幸福观与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存在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我们有着远远胜过父辈的充裕物质享受与教育条件,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因此而增强;此外,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病态幸福观,正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规定着人们的幸福感受能力。如何增强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幸福感?这就要求社会必须给予个体获得幸福感的支持,首先制度的安排要体现公正,其次提供个体形成健康幸福观的文化环境;同时个体也应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唯有如此,主体才能更全面深入地参与生活,获得幸福的感受性也才能愈强。  相似文献   

14.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生幸福感缺失现象更加严重。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幸福感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拥有幸福人生,对处在青年时期的高职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幸福观可分为“物质幸福观”、“精神幸福观”与“辩证幸福观”,每种幸福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只有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幸福追求相一致,社会发展才能够满足个人的幸福追求,个体才能体验到满意的幸福感,社会才能和谐进步。作为人生体验与追求的幸福感在新时代下以“居民幸福感”为载体出现,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表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应当根据人们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幸福需求制订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计划,在满足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的研究一开始就具有两种倾向:以快乐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幸福感和以实现论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过去一段时间幸福感测量的主流理论,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出现和发展动摇了主观幸福感的垄断地位,使得当前幸福感的研究由侧重主观体验和感受向追求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存在价值对人存在价值的意义转变.幸福感研究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幸福感研究的上述趋势促进了积极心理学从关注情感体验的幸福观向关注人生丰盈蓬勃发展的幸福观转变.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和幸福的内在关联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幸福观对德育活动的影响,这成为道德教育合理开展必须反思的观念前提。幸福就是自成目的、创造性、给予性的生活方式,这是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的合理幸福观。在此观念基础上,当前道德教育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意义,形成健全的生活理想、生活信念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等获得幸福的能力;培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有一首歌唱到:"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从古到今,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探索。幸福是什么?老子说,幸福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幸福就是取决于个人的心态。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幸福就是人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幸福它是一种状态。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引导他们探求学习、高尚做人的幸福感,用正确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学习和生活幸福的素质教育,这与苏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内涵 从哲学传统看,"幸福"的概念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类型:快乐论与实现论。快乐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即把欲望的满足作为幸福;实现论认为幸福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发挥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由此产生两种幸福感,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经历着从关注生存到关注发展再到关注幼儿的不同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分别是基本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的进步.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直接影响幼儿教育质量以及幼儿幸福感的获得.基于罗尔斯对于幸福的定义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从幼儿教师自身角度探究促进其职业幸福感获得的途径,对于幼儿教师感受幸福,传播幸福,创造幸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