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钓鱼》2007,(10)
去年,衣善新钓友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理论探讨和分析。今天,马建华钓友又对“子线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本刊编辑部对他们这种追求真理,努力实践,探索钓技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希望其他钓友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的真经。  相似文献   

2.
尚立和 《钓鱼》2007,(7S):19-20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马建华 《钓鱼》2007,(9S):16-19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钓鱼》2007,(13)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  相似文献   

5.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了本人一篇《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的文章,文章针对山东衣善新钓友的大作《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当时我没准备再写下文,因为我的观点谈的已经很清楚了,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者我对反复争论一个话题有些顾虑,争鸣性的文章如果措辞不当有时候会伤害了钓友之间的感情。比如去年我同柳树仁钓友在杂志上争论浮标调目、钓目的作用问题时,争论到后期,我就感觉到了一些火药味,只好及时刹车。但是收到《钓鱼》杂志第13、14期后,看到其中连载了山东栖霞尚立和钓友的《也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文章,文中对衣善新钓友的观点表示了支持,也婉转的对我的见解提出了不同意见,促使我有了将本人观点进一步阐明的决心,也算是对衣、尚两位钓友的回答,或者也可博有兴趣看完拙文的钓友一笑。  相似文献   

6.
松涛 《钓鱼》2013,(14):30-32
子线的长度,是许多钓友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初学者往往遇到和提及的问题。子线多长为宜,众说不一,认真探讨确有不少值得研究的东西。子线长度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子线长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才有可能取得一个适应于某种情况的合理长度。子线长的优点首先可以减少和消除鱼的警觉,隐蔽性好。长子线的双钩离坠的距离相对远一些,对鱼的干扰和影响就小,  相似文献   

7.
回答林权光钓友关于“使用拉饵时如何避免子线打麻花(缠绕)和分钩不理想”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拉饵时,子线为何会打麻花(缠绕)”?我们在日常垂钓中是经常会碰到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我根据自己的一些垂钓体会以及请教其他垂钓高手,他们的经验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钓组搭配存在缺陷:有不少钓手在组装悬坠钓组(特别是使用拉饵速钓小鲫鱼的钓组)时,不太重视与子线相连的“连接环”的选用,特别是一些钓友喜欢使用一些自制的、较长些的那种“铅皮座、子线扣一体化”的东西来连接子线。这样的连接环不同于渔具商…  相似文献   

8.
李寒停 《钓鱼》2004,(8):15-15
不论手竿或是海竿,在线组的最前端,一般细于主线的一段钓线或连接鱼钩与返捻环的一段短线称之为子线(也称脑线)。子线运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鱼获量的多少。笔者根据多年的垂钓实践,得到一些体会供钓友参考。  相似文献   

9.
姜宁杭 《垂钓》2005,5(11):46-46
熟悉悬坠钓法的钓友一定会对“盲医”这个概念有所了解,何谓悬坠钓法的“盲区”呢?就是以铅坠为球心.以长子线或短子线为半径形成的球体以内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悬坠钓法的日益普及,很多垂钓理论和常识已被大多数的钓友所掌握,但一些细节问题往往被钓友所忽视,根据多年的垂钓心得,下面就子线的长短以及与其相关的“灵”与“钝”等问题与钓友作一下探讨和交流。何时应用长、短子线。1.长子线在钓“截杀”时(也就是常说的接口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钓、饵由水平面竖钟摆式下沉的过程中,应用长子线就能使饵在水中“摆幅”增大,延缓了下沉时间,大大增加了鱼在水中发现和追逐钩饵的机率。应注意此时选标不可过大,标过大可形成鱼追不上饵或过快地下沉饵被水冲涮掉。反之,若水体中大小鱼皆有,杂鱼…  相似文献   

11.
黄斌 《中国钓鱼》2004,(6):54-55
《中国钓鱼》之“钓技论坛”栏目,关于水表张力与浮漂灵敏度方面的有关理论问题,前后曾有多位钓友多篇文章提到与讨论和分析。例如,第149期24页陈燕曾钓友的:《试述水表张力对示标的放大作用》和第157期36页籍英志钓友的《不能曲解水表张力的作用》等文章,在钓友  相似文献   

12.
《钓鱼》2005,(5):4-4
云南省德宏州的何赞德钓友是昆明上州屋的老顾客。2004年11月7日,天气晴,气温约30℃.何赞德钓友在那目水库垂钓。他使用光威产硬调手竿“真鹤”4.5米.配2.5号主线.“威龙”2号子线和上州屋“极舟”4号浮标,“隼”牌6号小矶.用麝香米打窝。钓饵为“钓卡多”罗非饵,加少许“水鸟鲤”。  相似文献   

13.
如果将0.4号子线和9.8千克大白鲢结合到一起,估计很多钓友唯一想到的就是切线跑鱼的“壮举”。但钓友老周的一次垂钓经历告诉我们:小钩细线一样能征服水中巨物……  相似文献   

14.
尚立和 《钓鱼》2007,(11S):22-24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进行申辩,对我认为是正确的而马钓友认为是错误的有关问题申述理由,还对马钓友的某些观点谈谈我的不同认识;目的是共勉与责任,为钓鱼负责,为钓友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在争辩中达到共识,探索钓鱼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籍英志 《中国钓鱼》2004,(12):39-40
《中国钓鱼》167期刊登了黄斌钓友的《不要误解水表张力与浮漂灵敏度的关系》,全部否定了我在157期上发表的《不要曲解水表张力的作用》的论点。黄钓友说我“没有注意到浮漂体周围与水接触的界面存在的应是‘附着力’,而非‘水表张力’是误解了‘水表张力’的作用”,还说:“附着力和水表张力是各自独立的力,  相似文献   

16.
蜈蚣漂亦叫七星漂,散子漂,在我国垂钓领域历史悠久,具有使用广泛,调漂方便,灵敏度高的诸多优点,因此,深受广大钓鱼爱好者的喜爱。但许多钓友尚未掌握穿漂要领,对漂在线上打滑(即位移)有碍垂钓,甚感困惑。 看了今年第五期《中国钓鱼》严少松钓友介绍的穿漂法,引起了我这个老星漂钓手的莫大关注。严少松钓友这种善于动脑筋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青海流行的一种土钓具——“线子”,虽制作简单,花费低廉.但适应性却很强,它不仅可以在湍急的河水中使用,也能在水面平静开阔的水库、湖泊中使用。现介绍给读者.有兴趣的钓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8.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4):20-20
鱼吃钩送钩时,子线长度会影响灵敏度,鱼水平拉饵时会不会影响?如下图。设单钩悬坠钓组在水中悬浮,钓组为调M钩N,鱼在水平方向F吸拉饵钩时标尖下沉0.1厘米,求子线在10、20、30厘米长时饵钩的横移距离。在标尖下沉同样大的距离时,如果因为子线的长度不同,饵钩位移的距离不同,我们就可以分析鱼在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大家知道,鱼在吸拉饵的时间很短,标尖常常是有力的一扽。这说明鱼在瞬间吸拉饵钩时,水对钓组的横向位移阻力较大,钓组在瞬间没有或者很少有横向移动,这就使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假设鱼的吸拉饵的时…  相似文献   

19.
尚立和 《钓鱼》2007,(5X):19-20
10个人在相同环境相同条件的同一水域同时垂钓,10支手竿,10副钓组将会有10种个性,10样灵钝表现。这不仅因为每人用的鱼漂、主线、子线、铅坠等不会一样,还因为每人的调漂方法不会一样,钓组的各元件的组合也不会相同;其中两条子线的长度差(以下称“子线差”)与调钓差(调目点与钓目点之间那段距离)两者的相等与不等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钓组的个性和灵钝。  相似文献   

20.
三、鱼采取头下尾上姿势斜向吸饵时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底钓时,鲫鱼等底栖性鱼类吃食时多数采取的是头下尾上的吃饵姿态,在这种情况下,鱼的吸力首先将饵钩吸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