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我给《中国物资报》写了7篇稿子,见报的有3篇。之后,中国物资报编辑部编辑约我继续为该报写稿。大凡精神产品,多是作者的思考在某一特定方位上的凝聚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思考自己写的文章,是让人家喜欢看,还是让人家耐着性子看。记得一位老编辑说,他喜欢读有味道的杂文。如果头几行没味儿,就扔到一边儿去了。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双手捧进邮筒的稿子,要是让人家(编辑)读不到一半就扔掉,那就够惨了。那么,什么叫没味儿?人家重复过一千遍以上的话,谁听了也没味儿。比如一些口号、成语,我就尽量  相似文献   

2.
一路向前     
<正>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摆在我的案头。封面上印着我的头像——这是我的书。508页,300多张照片,20万字。看着它,我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旧日时光,二十年来栉风沐雨的奔波忙碌,充满苦辣酸甜。这是不是一个梦?两年来的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转瞬即逝,当这本书真切地摆在我面前时,我反倒不能确定:它真的是我写的书吗?不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而是梦想的种子已经埋藏得  相似文献   

3.
连续几天翻阅自然来稿,竟然没有选上几篇可用的。不是说自然来稿反映的人和事不能刊用,关键问题在于写作上的啰嚏,本来用简单的笔墨即可交待清楚,却非要来个长篇大论不可。按规定,消息一般不超过800字,通讯一般不超过2000字,在这个范围内,编辑编稿不费什么事。可是,有些作者一写消息就是二三千字,一写通讯就是五六千字,编辑编稿等于写稿,如果不是特殊的好稿,谁也不想揽下这等苦差事。因为大家都很忙,时间陪不起呀!俗话说:“好话啰嗦三遍,鸣狗都不稀罕”,可见人们对于啰嗦是多么厌烦呀!说话啰嗦,人家看了会皱眉头;写文…  相似文献   

4.
我们解放军分社有那么两三个人办了一本《世界军事》,每期10万字,每期一元八角,到第六期已发行了7万份,他们想奔10万、20万份,军事杂志也有好几本,他们居然能发展。主要是他们办得比较活泼,有趣味。因此我想,我们的新闻杂志太不活泼了。本来新闻杂志应是最活泼的,但是都要去讲道理,而那些道理是如此的难讲,干巴巴的,人家懒得看。这就难以使人愿买。我看《新闻记者》杂志,应取之于全国记者的生活,又面向全国广大老百姓,在这中间少夹一些道理性的文章,这样才更受欢迎,否则既浪费了记者的生活资源,又使刊物办不下去。记者的生活资源太丰富了,干巴巴地在那报上写一点,丢掉的正好是生动的、人们想看的、又是新的。大多数人们从来是热爱生活,而不是热爱研究道理,不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幽默     
我是画图画的,有时也作文,投寄报纸发表。因为怕丢,就复写一份自己留下。积数十年之经验,越来越感到非留不可了。拿最近一次来说,有家报纸的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是我熟识的青年朋友,自然要按时交卷,他也按时登在了报纸上。我从头到尾读了三遍,才发现1,000字里,只有第二段开头16个字的那一句是我写的,还有一个句点;此外,没有一句是原文。我那篇作文有1,400字,选用了1.14%强,按原稿署名“方成”。因之也越来越感到当编辑之难了。一篇别  相似文献   

6.
从爱上新闻报道那一天始,我就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天不看报,就好象有好些事情没办似的,心里总不是滋味。看报,我除了学习人家好的导语、主题、结尾外,见了好的标题也总是爱不释手,把它抄到本子上,取名叫《标题夕拾》。到目前为止,我整整搜集了一本子好标题,大概有几千条吧。正是这些好标题对我写新闻报道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标题好象人的脸,是门面子,一个新颖、鲜明、形象、简练而又耐人寻味的标题,往往会一下子把读者吸引住,抓住读者。看  相似文献   

7.
启事     
《新闻周刊》常有一些银针似的短消息扎准我的兴奋神经。5月7号第18期让我读到两则精短消息,使仰躺着的我前后两次直起身子。一日:“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王朔向约稿记自报身价。二日:影星马龙、白兰度开拍《惊声尖笑2》,只需要工作4天,就可取得200万美元片酬。我联想马龙,白兰度在《巴黎的最后探戈》中每抱一回女人大约值多少钱之后,觉得美元离我太远,于是集中精力把王朔从头到尾想一遍,差不多弄明白了骂人最值钱,王朔那双看人的狗眼是黄金做的,他那打印机喷出的一定是金粉。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在我批评杨红樱创作的童书印得多、写得差时,曾举出瑞典作家林格伦的题材相近的作品作比较。我的意思很简单,同样写调皮孩子的故事,人家为什么写得那么好?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的长处,把作品写得更自然更有趣也更具内涵吗?这时有年轻的批评家起来辩驳,说我找错了比较的对象,因为我  相似文献   

9.
随风飞扬     
到底是人脑好用,还是电脑管用?乍听之下肯定觉得好笑,但这个问题确实使我苦恼了好一阵。原来在地方台工作的时候,都是用笔写稿子,一遍又一遍,经年累月,不厌其烦,结果中指压出了一道痕,磨起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回想起自己17年来写稿投稿的经历,既饱尝艰辛,又充满快乐。特别是我切身感受到时代不同了,科技发展了,我写稿投稿的方式也变了。我最早写稿是用笔在稿纸上写,不是写重复了字,就是少写了字,稍微改动一下就要从头再来。有时需要对稿件结构进行大调整时,那可最麻烦了,最终一篇稿件往往要写三四遍才能定稿。后来用电脑写稿方便多了,想怎么改,只要轻点一下鼠标就可以完成,也不用笔写。用打印机打印稿件,先是色带打印,效果不是很好;后到喷墨打印,好看多了;再到激光打印,更漂亮了。我最早发稿时可麻烦了,当然采用最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写散文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写的时候兴趣很浓,写出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看一遍,修改一遍,还是不满意,干脆废掉原稿重新写起。那么,重新写出之后,是不是就满意了呢?有的满意了,有的仍然不满意,这就不能不停笔想一想了。我去乐亭县时写了四篇游记,前三篇(《快乐岛的风采》、《鸟儿的一片天地》、《大钊故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后一篇《赶大集》写出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两遍,还是不满意,只好压在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发表。这一篇为什么没有写成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空闲时喜好写点言论,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一些地方报刊编发了不少。平时也有了一些零星感受,这里,就随便谈点体会吧。信息炅通即文章有人问我写言论苦于找不到好题目,写不出新道道咋办?依我看,这与信息不灵有关。好题目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来自生活中的信息。如果你觉得写言论不需要像写通讯消息那样非采访不可,关在房子里想点子也可以写出来,那实在是一种误解。写言论也需要  相似文献   

13.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14.
正有句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这个意思很明白,但仅仅有这点意思那简直不算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耻辱哪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清洗。举个例子来说,那年我像傻瓜一样混进首都北京后,恨不得见到动物就要点头哈腰表示友善,但北京动物的凶猛程度是地球上有名的,哪怕是一条浑身污垢的野狗,也比外省的狗要神气许多。那猖狂的吠声里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京狗的优越感,狗尚如此,何况人乎?话说那一年,在一家又脏又破的似乎是纯种老北京人开的冷面馆子里,苍蝇横飞,一头眼角生眵的狗趴在所谓的柜台边上,很不友好地看着我,好像我不是来吃饭,而是来抢劫。我诚惶诚恐地把  相似文献   

15.
色彩淡雅、装帧精美的《广东当代作家传略》(陈衡、袁广达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作家自己写自己(个别已故作家除外)的大书。收录747人,凡70余万字。每传,少则百余字;多则三、四千字;而大多数则在千字左右,短小精悍。此种以一个省的作家小传合集出版的书,在全国来说,尚属第一部。书前,有秦牧同志的序言;书末,有附录《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名单》。纵览一遍,可以看出这部大书有它自己的特色,那就是: 一、“我写我”,写亲身经历,材料出于第一手。700多位作家,不论老年、中年、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社会实践,创作成绩、  相似文献   

16.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7.
从改稿谈起     
前不久,给某刊物写了一篇千把字的小言论。时隔小久,文章被采用了,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细细看来,被改得面目全非。对照原文,只剩下自己写的三二百字了,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此使我想起著名漫画家方成的一次境遇。有家报纸的编辑约他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写了一千四百字。文章发表后,他却傻了眼,连续看了三遍,才辩认出自己所写的十六个字和一个句点来。名家尚且如此,那“无名之辈”就更不用说了。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却使我想到一个问题。编辑对待稿件,应当尽量避免大动笔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拉倒。如果用一只模子去框一切  相似文献   

18.
话中有画     
“当今流行的酒吧、蹦迪、吸毒、颓废、上床等内容,我是没法写好了,在那些新生代作家面前,我很惭愧。”——著名作家王蒙说“愧对”新生代作家。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上海《青年报》的记者近日向王朔约稿,王朔自报身价。“我是个音乐制作人。我做音乐只图  相似文献   

19.
“5月17号我开始写微博,每条140个字,我还写不过人家吗?所以我斗气了。我很好胜。对我这种人而言,我知道争不到一时,也争不到千秋”  相似文献   

20.
那么与那末     
那么:那样。例: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那里会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