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绝缘旋转台     
绝缘旋转台青浦县实验中学黄家峰在中学物理课本中——无论新、旧教材,均有一个传统的静电学实验,就是验证:“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方法是将经过摩擦带电的橡胶棒或玻璃棒悬挂起来,再用另一支带电棒与其靠近,悬挂棒即会在静电力作用下发生偏转。...  相似文献   

2.
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的偶极子的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不重合,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水分子会发生取向和变形,使原有的极性更加增大.这样,当我们把带电体靠近水流边缘时,水流的方向就会发生偏移.这种现象对于非极性分子却作用甚微.一般做水分子的极性实验时,都采用把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或塑料棒接近水流,观察水流方问所发生的变化.若将物理仪器中的感应起电机应用于这个化学实验,效果却比用塑料棒更佳.  相似文献   

3.
静电是指高电压、微电量的带电体。两种不同固体接触、摩擦分离后均带有正负不同极性的电荷。174 7年富兰克林开始规定了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 ,玻璃棒带的电荷为正电 ,丝绸带的为负电 ;硬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 ,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 ,毛皮带的为正电。两种不同固体摩擦后 ,一种带正电 ,一种带负电 ,许多种固体的带电情况排列起来 ,称摩擦起电序列。它是把带正电荷的物质排在前面 ,带负电荷的物质排在后面 ,由于实验条件不同 ,排列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1958年的资料 :玻璃、尼龙、毛皮、丝绸、纸、棉、封腊、硬橡胶、赛璐璐、聚氨酯、聚…  相似文献   

4.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这个实验在高二化学课本中,是让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或塑料棒,分别接近从酸式滴定管中缓慢下流的水和四氯化碳液线,看是否发生偏移而证明的。这个实验成功率是高的,但对后排的学生,实验的可见度较差,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摩擦起电实验的改进 《自然》第六册《摩擦起电》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从而获取有关摩擦起电的知识。这就要求实验现象一定要明显,特别是两种电荷互相接近时(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行互相接近)的现象更要明显。然而,按教材中介绍的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等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效果不好。如遇阴雨天,空气潮湿,效果更差。采用下面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补足。  相似文献   

6.
验电器的带电问题许义龙,蔡石坚(三明市教学仪器站,福建省教育生产供应管理办公室)箔片验电器是小学自然常识实验教学中的常用仪器,用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例如,当我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棒与验电器顶部的圆球相接触后,验电器下端的箔片张开了一定的角度,说明用...  相似文献   

7.
两个不带电的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时,分别产生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用电子论很容易解释.但用实验来证实这个现象,并不容易.验证“异种”还好办,只要做到绝缘良好就成.但验证“等量”却较为难办.我们经过多次实验获得成功,今介绍如下供参考根据这个实验的特点,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仪器绝缘应特别良好,保证在实验过程中不得有电荷流失.2.电荷散布面积不宜过大.物体上带的电荷不要太多,否则容易发生放电.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多年指导学生(师专生和中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KCIO~3在MnO_2的催化下加热分解,常常会发生奇怪的现象。例如:在气体产品中常混有大量的白色烟雾。在固体产物中,常会发现有瑰玫红色,或红棕色,或墨绿色,然而对于这些现象,各种教材上又尽量回避解释,在此,笔者将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对本实验中常出现的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做好静电实验的关键是绝缘良好.潮湿的气候会使绝缘变坏,所以,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多静电实验就不易成功.但有些静电实验却在气候很干燥的时候,也得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完全失败.一、电摆实验电摆是由支架、绝缘良好的摆线和摆球(或薄纸筒)组成.用它做电荷间的作用力和检验电荷的性质等实验.在实验时,用带电的起电棒.先给摆球带上某种电荷.正常  相似文献   

10.
摩擦起电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如果不加以充分注意,可能在课堂演示时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经验得知,做好这一实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摩擦起电实验的选材摩擦起电,必须使用不同材料制成的两个物体(至少有一个是绝缘材料).由于物质不同,电子逸出功的大小就不相同.当两个物体紧密接触或摩擦时,有一部分电子会由逸出功较小的物体转移到逸出功较大的物体上去.于是,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荷,  相似文献   

11.
感应起电机巳普及全国中小学,可在静电教学中用来获得大量电荷和高电压,能做很多静电演示实验,由于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需增加任何电源和附件,只要顺时针方向摇动起电机就能在演示实验中达到其应有效应。但感应起电机并不是经常要用的仪器,一年中只用几次,由于长期存放在橱内,起电机玻璃圆盘上的铝粉箔片上的少量电荷因存放时间长而消失,当教学急需用时常常起不了电。据说明书介绍:“可用胶棒或玻棒摩擦后让圆盘带电?然后摇动起电机即可起电。”这样要花很多时间去摩擦胶棒或玻棒,让玻璃圆盘带足一定的电荷后才能  相似文献   

12.
光电效应实验是课堂演示实验中的一个重、难点。做好此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光的量子性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起到重要作用。我们采取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用品8~15W医用紫外杀菌灯管一支、锌板一块、静电计两个、铜网、丝绸、有机玻璃棒、毛皮、橡胶棒、普通玻璃一块,支架、导线等。方法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静电计锌板有机玻璃棒紫外光源操作方法一、在不给锌板带电的情况下:1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放置在光源和锌板之间,(由于静电感应的原因)静电计的指针会张开一个角度,用手触摸一下静电计的金属导杆…  相似文献   

13.
一、跳球实验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如用丝绸摩擦后的有机玻璃棒能吸引纸屑。为了使学生能看到更加生动的静电吸引现象,我们设计了跳球实验。 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削制直径约20毫米的圆球(将乒乓球磨薄也可),外面粘石墨粉。将球放在两块金属板间(金属板固定在透明有机玻璃盒中)相距约45毫米,如图1.将两板分别接到韦氏感应起电机的两极上。摇动起电机,便可看到圆球在两极板间上下跳动,同时还可听到撞击极板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一、取一胶棒,在中间钻一个小孔(不要钻透),然后用毛皮摩擦(胶棒便带上了负电荷),再支在磁针轴上,并使其自由转动。摇动起电机,用验电球接触一放电杆,使之带电。然后将验电球移近胶棒的一侧,若胶棒向验电球方向转动,则表明该放电杆带的是正电荷;若胶棒向远离验电球方向转动,则表明该放电杆带的是负电荷。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采用传统方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传统的实验方法存在几点不足:1纸带与打点计时器表面不可避免的摩擦,影响实验的精度;2提纸带的手会有抖动,很难保证重锤在速度从零开始计时;3纸带上的点存在拖痕而较粗,影响处理精度;4数据获取(测量)和处理比较繁琐,学生实验时间比较长。  相似文献   

16.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 )2 仪器特点及用途本仪器适用于高三物理光学全反射教学的演示实验。( 1 )特点 :用弯曲的有机玻璃棒代替光导纤维增加可见度 ,演示光的全反射应用———光导纤维传输光讯号的情景 ,能引起学生兴趣 ,加深学生对全反射的条件及应用知识的理解。本仪器结构简单 ,造价低 ,制作容易 ,便于推广。( 2 )用途 :演示光在光导纤维中不断发生全反射 ,传递光讯号的现象 ,还可演示当有机玻璃棒浸在折射率相同的液体 (例如白油 )中时 ,全反射的条件被破坏 ,光讯号不能再沿弯曲有机玻璃棒传输的情况3 制作材料( 1 )有机玻璃棒、有机…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一“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高三“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两个学生分组实验中,都要用到J2108型斜面小车。实验室现在通用的J2108型斜面由于缺乏对小车起保护作用的装置,学生在操作时,小车往往会滑出斜面,出现车轮被摔坏的故障,笔者进行了改进。用厚度为0.7mm的铁皮制作一“U”型挡板,钉在斜面带滑轮的一端,如图1所示。这样,当重锤拉动小车运动到斜面边沿时,就会被挡板挡住,从而避免了小车因冲出斜面而被摔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学物理实验的计时装置有许多种,如秒表、电动秒表、节拍器、打点器以及数字计时器等.本文所介绍的粉末图形计时,其装置简单,制作容易、造价低廉,用于一些落体实验,可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粉末图形计时的原理是:绝缘体粉末经摩擦后带上电,它就跟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吸,残留在其表面上,形成特定的图形.不同的绝缘体经摩擦后所带的电荷种类不尽相同,硫磺粉经摩擦后带负电,就同带正电的物体相吸.如果在金属板上撤一层硫磺粉,并接通50Hz交流电,用手指把粉末由左向右摩擦滑过,使硫磺粉带负电后,就在50Hz交流  相似文献   

19.
静电实验中所使用的静电仪器一般是在高电压(10~4V数量级)、微电量(10~(-6)C数量级)的状况下进行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压、量小、分布表面”。比如,中学静电实验中最常用的高压静电源——感应起电机,以起电圆盘直径24cm的为例,在温度≤40℃,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电压可达4—6万伏左右,而电量仅约有6×10~(-6)C。用石英玻璃棒、橡胶棒分别与丝绸和毛皮摩擦(按规定的使用条件和正确的方法)也可产生上千伏的电势,其电量的库仑值只有10~(-9)—10~(-7)数量级。由于静电实验具有上述特点,因此,“绝缘”、“环境条件”、“实验装置与方法”是静电实验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是一个重要的电学规律 ,在教学中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解释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的原因众所周知 ,任何物体里都有电荷 ,在一般情况下 ,物体中的正、负电量相等 ,效应相抵消 ,对外不显电性 ,即不带电 ,当我们通过摩擦等手段使物体中的正、负电总量不相等时 ,物体便处于带电状态 ,正电总量超过负电总量时 ,物体带正电 ,反之 ,则带负电。任何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利用这个性质可判断出物体是否带电 ,那么 ,如何认识带电体的这种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