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认为《庄子》一书的目的是达到待"道"而游、超越外物,不为所缚的"逍遥"之境,并非为追求延年益寿的养生之书,但其提出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为养生中养性之道提供了依据;为精神之悬解而记述的"守一"、"心斋""坐忘"等方法被后世习练者充分发挥并用以养生。  相似文献   

2.
学稼 《武当》2013,(4):48-49
论得药1、什么是药物《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学术,皆以儒、道并举。道学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太极文化的主体文化。道家主长生,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浑圆一气、藏道度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兵医五大传统文化支柱中,从主体上孕育、成就并引领了太极拳为哲学拳和文化拳的是道家的《老子》。  相似文献   

4.
丹道要旨     
华玄子 《武当》2003,(10):48-50
《丹道要旨》是静功范畴,是炼养生气功最上乘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途径。它包含乾元功(男工修炼丹道之功),坤元功(女工修炼丹道之功),卧功和外丹功。 第一节乾元功 一、乾元功简介 乾元功即男子修炼丹道之功法,其功分四大步,三十六个层次。  相似文献   

5.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6.
舒佑辉 《武当》2011,(2):13-15
健康长寿,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永恒课题。太极拳是实现这一美好目标的最佳养生术之一。怎样修炼太极拳才能求得其最佳的养生功效呢?一、动静有常,阴阳和合:"从阴阳则生"。中华民族从古传承至今的太极拳,是静动相兼的气功,又叫行功。行,即运动变化;功,即内炼养  相似文献   

7.
张兴洲  谭大江 《武当》2003,(10):9-12
太极修道养生论解 修道练武者,道门皆为养生之功也。丰云:修道练武不养生,多病多灾不长命。五分练,五分养,功道自然长。武道以炼为主,以养为辅。文道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顺其自然,纯在于养。武道之养,养精养气养神,炼则炼气炼意炼形。拳法以柔制刚,以  相似文献   

8.
林书立 《武当》2012,(2):47-48
《庄子》一书为庄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经典著作。庄子继老子之后,提出了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强调养生必须"依乎天理",顺乎自然。他把静则恬淡无为,动则顺乎自然,作为精神调养的根本原则。他曾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刻意》、《庄子》一书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哲理,而且还涉及具体的气功修炼方法。"心斋"法,"守一"法和"坐忘"法,是庄子倡导的三种静修方法,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清静无为的心境,但其运演手段和心理发展过程却各具特色,很不相同。一、运用的心理手法不同  相似文献   

9.
拂尘 《武当》2009,(5):47-47
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性生活应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损伤,需得其术,也是养生延寿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践证明,适度而愉快的性活动,对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有益无弊。但是,人类的性行为除机体本身以外,还受社会环境、心理、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心理生命结构"为切入点,从健身气功的定义、天人整体观、文化养生的功能等分别论述具备"心理生命结构"的理论依据,认为健身气功的"三调"分别对应于"心理生命结构"的三个方面:"调身"即"表象","调息"即"情感","调心"即"意志";"心理生命结构"的"体验"论诱导出"心斋"的虚静功夫则是健身气功"思想停泊的港湾";"心理生命结构"的"意义"论有利于纠正对健身气功的认识误区,进而提出"长年、长心、长德"是健身气功"意义表达"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大道和人之成仁的道德品质。按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庸之道是人们涵养道德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被后世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养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是适中不偏和恰到好处之道;保持情绪平和、谨和五味、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标准、对练习火候的把握及涵养狭义道德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大道和人之成仁的道德品质。按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庸之道是人们涵养道德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被后世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养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是适中不偏和恰到好处之道;保持情绪平和、谨和五味、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标准、对练习火候的把握及涵养狭义道德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历代的养生学者都十分强调"静里乾坤"、"以静养生"。老子认为生机勃勃的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初始状态,而返回初始状态的过程,也就是"静"。养生家们认为养生应从身静、心静与清静入手,其中,心静是最为重要的核心。1.身静:身静是与动相互对立统一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养身就是指一个人在做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硬撑,务必劳逸结  相似文献   

14.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著名的养生“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而载于《论语·雍也》中的“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十二个字,是孔子养生学说的精髓所在,其影响更加深远,一直流传到现在。此语其意思是说:聪明的人爱动,仁厚的人爱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厚的人长寿。动、静、乐、寿是聪明、仁厚之人养生的四大特征。如果用一个公式…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7,(1)
玉闭坚精大乐法,决开中枢通天枢。道无不在处处在,色性原来哉真如(哲龙)引言自费深养生学者哲龙先生2003年推出“性理养生”以来,在炼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养生革命。  相似文献   

16.
古代生理养生讲究四道: 1、动养之道; 2、静养之道; 3、食养之道; 4、居养之道。动养之道即适度锻炼,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食养之道即均衡营养,饮食有节,二便通畅。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南方、北方气候存在差异,秋天早晚温差大等等,不同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何科学养生,根据不同季节制定身体锻炼计划,进行营养进补,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   一、春季养生与体育锻炼   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内经》有“春二月,夜卧早起,广步与庭”的说法,也就是说主张春天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春天…  相似文献   

17.
天问 《健身科学》2005,(12):24-25
守静带来惊喜养生之道,重在养神;养神之道,要在养心;养心之道,贵在守静。清心寡欲,洗心涤虑,万念不生,就是守静。《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是说人若守静,就能像龙那样变化长久,若不守静,就会像老虎那样躁动短寿。《老君清静心经》也称:“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人们日常生活条件所缺少的就是“静”,昼夜24小时中,肢体虽有时休息,但思想没有片刻能够安定,非但醒的时候脑筋运用不停,就是睡着了也要做梦,睡梦里所感觉疲…  相似文献   

18.
胡伟容 《武当》2008,(1):17-18
太极拳和仙学皆博大精深,但中华仙学的历史则更为悠久。张三丰祖师在其《大道论》中曰:“仙学者,养生之学也。”同时,张三丰祖师为使后人迈人内修正道,在丹功上兴创了动功太极拳法,其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仙学哲学。仙学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的锻炼功法。仙学强调的性命双修,既能从心理上解决人生的烦恼,又能从生理上解决人的生老困惑。所以说,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的灵脉,是一门对人类实施终极关怀的大学问,人们要了解仙学养生思想,进而关注其对生命的态度,这当中太极拳的修炼不失为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9.
习武之要莫过于修心炼志。心者,灵性;志者,毅力。非慧难以有悟,非恒无以成学。武术习至一定程度,仅靠苦练是远远不够的,流汗的同时,须辅之以用心,那就是——体悟。 所谓体悟,即指习练者对某一拳种功理、功法、要领精微之处的理解和揣摩,亦即对其精髓或曰真谛鞭辟入里的研究和把握。武学之道,越是深层次的东西,越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很大程度上说要靠个人去体  相似文献   

20.
形神共养又称“性命双修”,是中国传统养生和武术重要的炼养原则。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人的心性,精气神、意识、思维等。形神共养,即不仅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旨在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养生手段来实现个体自我的内在生命和潜能的开发及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