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国内时被其老师称为没有“学习头脑”,而到了美国以后,则被其老师称为“学习天才”。同一个学生,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的评价截然相反。由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说出了这样一席话:“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否定,后肯定。我们暂且称这种现象为“半杯水”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2.
薯条测谎法     
五个学生吸烟成瘾,一天他们在厕所吸烟,被教导主任看见,教导主任告诉其班主任,班主任次日找他们五个谈话。老师:“你吸烟吗?”学生A:“吸……”老师:“吸!你很光荣嘛!回去叫家长来!!”学生A回去后和另外四个说:“老师问你们吸烟了吗?你们都别承认,都说不吸,这事我自己担了。”……老师:“你吸烟吗?”学生B:“不吸。”“那吃根薯条吧。”说着老师递过薯条。学生B很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老师:“不吸?回去把家长叫来!”……老师:“吸烟吗?”学生C:“不吸。”“那吃根薯条吧。”学生C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地…  相似文献   

3.
教师相聚,常讲些生活、工作中的笑料逗乐。其中有些笑话听后,如鲠在喉。譬如:某老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问其中的“老军”是什么,老师望文生义道,“老军就是老军人嘛,这还问”;某老师讲《美猴王》,讲解“与狼虫为伴”一句时,把“虫”释为“昆虫”;某老师讲《木兰辞》,学生说“这首诗胡编乱造,古代女人裹脚,怎么能跟男人在一起行军打仗”,老师不知其所以然,便唬道:“这是文艺作品,可以创造”。文科老师有人如此,理科老师亦有“同类项”,学生问题目,不懂则曰“此题缺少条件,无解”……  前人有训,学高为师。…  相似文献   

4.
前段时间,听了石林板桥小学一位教师上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课“分类”。这位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后,提问:“如果把现场的听课教师分类,你想怎样分?”学生窃窃私语。不大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男女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男老师,一类是女老师。”接着又有学生回答:“我想把这些老师按戴眼镜和没戴眼镜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在惊讶中读完孙双金老师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很佩服她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提出连孙老师都没能想到的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孙老师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却“迎刃而解”了。孙老师的教学感言是“学生可畏”.我也那么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习题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做老师讲的模式。“说题”活动是教学双方在精心做题的基础上,阐述对习题解答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依据及解题后的感想。“说题”教学与传统习题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堂上的主角是学生,不是老师,变老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凸显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发动学生全面参与,归纳讲评总体提高。  相似文献   

7.
早晨,起床铃响了以后,老师到学生宿舍叫学生起床,走到一个寝室窗口,对着里面的学生,亲切地叫着学生起床。叫过以后,其他学生都迅速起床穿衣服,但2号床的学生没有一点反应。老师推开虚掩着的门进入寝室,拉开2号床床头遮掩着的衣服,看见这位学生已经坐在那里了。老师说了一句:“既然起床了,为什么不回答一声?”这位学生从口里冲出了一句话:“烦死了!”老师听后接上一句话:“老师不可以问你吗?”这位学生还嘟哝着:?一间一间叫过来,那么烦。”“老师该不该叫早,叫早有没有错?”“我为什么要回答你?”  相似文献   

8.
新疆兵团第三次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08年6月在石河子召开。一位历史老师在公开课“抗日战争”中,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讨论“中日之间以后会不会发生类似的战争”。学生以“中国”或“日本”国的角色,分别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上发表意见。这位老师还给了倾向明显的暗示。讨论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不少学生都认为将会发生战争,并说了理由,这位老师都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9.
姜艳花 《湖南教育》2006,(10):20-20
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度了一遍,准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化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滨“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凑得很重,)己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凑题。  相似文献   

10.
曾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听。”的确,有时在全班汇报时,往往是汇报的学生与老师单独交流,其余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无所事事,最终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汇报的内容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再教给学生,又变成了教师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11.
张杰 《教育文汇》2005,(1):34-34
去邻校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与学生相互问好后,老师说:“同学们好好上课!”学生随即齐声说:“老师好好上课!”老师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相似文献   

12.
看着“情境”末尾的“……”,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发生在我校的两个场景。场景1:英语课上,第一组的一名学生偷偷看卡通书。老师发现后,走到他面前,要收缴卡通书。学生拒缴,把书扔到第三组。老师赶到第三组,书又被扔到第四组……老师在学生的一片哄笑声中狼狈不堪。场景2:一次上体育课,一名学生和同学打闹,老师批评也制止不了。  相似文献   

13.
王艳青 《考试周刊》2011,(62):96-97
多年来,给学生写评语似乎仅见于学生的学籍卡和学生手册,以及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眉批与尾批。数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原来最常用的是“√”“×”,右上角打上一个分数.最后写两个字“更正”。近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些老师将批改程序改进为“√”“?”,右上角打上一个等级.最后写三个字“请更正”。改进后的批改作业法,  相似文献   

14.
钱钰 《教书育人》2007,(3):39-39
作业本中夹死蟑螂,老师茶杯中倒入方便面汤,稍有不满就联名“弹劾”老师……昨天,一些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小老师”举行同学聚会,没想到,聚会变成“诉苦大会”。小老师们纷纷反映,古灵精怪的“90后”学生“损招”频出,实在让他们招架不住。初涉职场的“辛酸”体会让小老师们心理压力倍增。专家认为,从事育人事业,年轻老师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学会过“心理关”。  相似文献   

15.
手帕     
秦敢 《现代语文》2004,(5):19-19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篇章是重在写师生之间的“爱”,赞美师生之间深挚的情谊的。老师出自对学生的疼爱,用自己新买的手帕为学生擦干净座椅,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学生出自对老师的敬爱,事隔18年后,又旧事重提,并用一小盒手帕作礼物,表示自己对老师的敬意。章主要是通过这位老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相似文献   

16.
沈恒 《数学教学》2011,(2):28-31,50
学生常常在学习中问笔者:“老师,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或者在“欣赏”完老师一黑板的板书过程后唏嘘不已:“太繁了!”其实,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往往都是通法通解,即要学生先学会踏实基础,而后才是引导学生在原先基础之上给予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志刚 《班主任》2012,(9):27-28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学生各式各样的“告状”:“老师,我要擦黑板,A不让。”“老师,B拿我的钢笔不还。”“老师,C和D在吵架。”“老师,E乱扔废纸。”笔者做过一个统计,一天下来,诸如此类的“告状”次数竟然达到二三十次(低年级段学生尤为突出)。面对学生告状,  相似文献   

18.
读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知识不是授受给学生的全部知识,还包括教师掌握的知识和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创生的知识。有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第一册语文第七课《早操》,在熟悉的卡通人物丁丁和冬冬的引导下,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完“小学生”、“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早操”等生词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一系列读书活动———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后,学生尝试性地自读课文,总结出自读课文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拼音拼读。接着,老师指导学生练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有位教授到他中学时代的母校作报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位学生接到家里来信,父母要他回家娶媳妇。于是,这位学生到老师办公室去请假,老师同意后,学生转身就走。 过了一会儿,老师抬头一看,这位学生离开时没关房门,便立即叫另一位学生去追赶那位请假的学生。这位请假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他问老师:“有何要紧事?”老师郑重地指着房门说:“刚才你出去时,没有把门关好,现在叫你回来,就是让你把门关好。”学生听后,心中有些不快,并说:“汗淋淋地跑回来,原来是如此小事。”老师知道学生不高兴,便严肃地说:“我…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有幸观摩了一青年优秀教师执教的《詹天佑》一课。在稍作铺垫后,老师就引导学生直奔难点:何谓“中部凿井法”?何谓“人”字形设计?老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相关语段,而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随后又观看了老师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课件,最后又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图纸以加深认识。在老师的精心引导和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