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29):F0003-F0003
29.戴震 一、生平介绍 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十八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术史对戴震义理接受图景的描述,向前聚焦于乾嘉时期,向后聚焦于光宣时期,往往忽略咸同学界对戴震义理的接受。戴望作为咸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是表彰戴震义理的重要学人。1863年,戴望系统阅读了戴震的考证与义理著述;1862—1864年,戴望与谭献曾围绕戴震义理展开激烈论争,推举戴震为清代学术史上一流的学者。而后,戴望撰述《戴氏注论语》,继承了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天道、人道、王道秩序进行了论述,诸如气化的天道观、一元的性善论、以己之欲通天下之欲的修行工夫、体情遂欲的王道理想等等。勾稽咸同年间戴望对戴震义理的承续,可以推进学界对戴望其人其学、咸同戴震学术接受实况、清代学术思想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考据学为清代学者戴震的学术重心,戴震考据学成就的光彩熠熠,蒙惠于考据方法的科学性.戴震治诗时主要采用的以经考字与以字考经、以及小学求证和归纳法与演绎法等考据方法,在清代乾嘉考据学中具有普遍性.当时诸多学者都以这些科学方法作为解籍津筏使得乾嘉考据学在中国学术画卷上留下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4.
戴震是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大师。探讨、评价戴震的学术造诣,无疑是当前文化史、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四个部分,从分析、评介戴震的名篇名著、别本初稿、未刊本、单篇文章入手,阐述《戴震全集》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根据具体作品分析评介,最能避免凿空立论之弊。  相似文献   

5.
<孟子宇义疏证>是清代著名考据学家戴震最重要的义理著作.在该书中,戴震欲以疏证孟子达到批判程朱理学的目的,书中虽以疏证为题,但戴震在思想上与孟子有本质的差异,这是我们在考察<疏证>一书在古文献学方面应该明确的.  相似文献   

6.
戴震的重知哲学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学术背景.从明清之际到清代中叶批判理学的视角发生了转变,戴震试图以一种不同于理学的重知方式回到儒学;考据学率先确立了知识优先和实证的原则,戴震把这些原则变成了哲学观念;科学也在一定意义上为戴震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考证学是清代政治高压下的产物。与一般考证学家不同,戴震比较关注孔子“有德无位”事件,认为孔子因“有德无位”而传道。该解释是戴震确立“由考证而闻道”之角色的重要依据。戴震之以闻道为使命,有其批评宋儒与考证学的双重考虑。在他看来,闻道亦有其现实社会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戴震是清代“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学、哲学、天文算学、方志学等方面.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戴震在文献辑佚学方面的成就:辑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七种算书,对《仪礼》三种注疏及其他古书的辑佚.戴震对古文献的辑佚所遗留的著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姚鼐和戴震之间的汉宋学术之争是姚鼐离开四库馆的主要因素。戴震其时正以考据功夫受器重,姚鼐虽亦重视汉学,但不能容忍他对朱熹的攻击。姚、戴之争时,姚鼐力单势弱,于是毅然辞馆。姚鼐辞馆反映了清代学术嬗变的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10.
戴震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以来特别是惠栋倡导的由名物、度数以通经义的汉学主张,大力推阐汉学的治学宗旨.戴震不仅继承了汉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超越了汉学,从而使其考据学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戴震考据学既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俞樾作为清代朴学的殿军,继承了戴震的问题意识,俞门弟子章太炎与俞樾在政治思想层面也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戴震学的发展在根本上转换了程朱理学意识形态,太炎的戴震理解也得自于朴学承传的传统,又延续了俞樾的《春秋学》的立场,最后揭起了民族与民主革命的旗帜。  相似文献   

12.
四《孙子算经》与“大衍求一术”《孙子算经》,相传为春秋时代作兵书十三篇的孙武子所作。但因为原书在明代已经亡佚,所以该书作者“孙子”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孙子算经》,是清代乾隆年间,由安徽数学家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中卷下载有“长安洛阳相去九百里”及“今有佛书凡二十九章”。由于长安是西汉建国时所定京都的名称,而洛阳是东汉的首都;佛书开始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由此,戴震认为“孙子”其人,不能早于汉明帝时代。又据《夏侯阳算经》序言称:  相似文献   

13.
戴震《水经注》三大义例通则的归纳已成为清儒治学方法的典型范例,并推进了时代学术风气和方法的新进展。实际上,戴震治学始终注重对古书通则的归纳和总结,以之为解读经典文献的锁钥。文章从具体材料出发,对戴震在治经研史中通则方法的运用加以提取和评述,也以此为研究清代学术史和方法论提供资料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的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其在全省范围的分布也是极广的,大水过后必有大疫,水灾给清代安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分析清代安徽水灾的基本情况,概括其分布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以桐城派为中坚的宋学对汉学的系统清算,汉学阵营以戴震为首,那么<汉学商兑>"集矢于戴震"就很自然.中国经学史上对方东树多所贬抑,但梁启超却认为其<汉学商兑>"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故就<汉学商兑>中"集矢于戴震"处加以申说,以对梁启超的评论作一注释.方东树的<汉学商兑>除了门户之见、私人恩怨外,主要还是经学内部的学术分歧.  相似文献   

16.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屈原精神与戴震哲学汪大白戴震是清代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梁启超说:“戴东原先生为前清学者第一人,其考证学集一代大成,其哲学发二千年所未发。”①又说:“东原学术,虽有多方面,然足以不朽的全在他的哲学。”②戴震哲学的产生,首先当然是由于当代自然科学某些成...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简介     
戴震(1723~1777),字慎修、东原,清代安徽休宁人。商贩家庭出身。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五十三岁时,乾隆赐为“同进士出身”,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任翰林院庶吉士。他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在北京、山西、扬州、邵武和休宁等地,都有他讲学的足迹。学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皆从其学,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教育家。著作很多,大都编入《戴氏遗书》。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成就是关于学习的论述。人为什么要学习呢?他说:“人生之初,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孟子字义疏证》)又说:“去私莫如强恕,解  相似文献   

19.
戴震(公元1723~1777),字东原,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隆阜人,是清代汉学的著名代表。当时,汉学可分为两派,一是吴派,以惠栋为代表,此派学术重视考据训诂,但它为考据而考据,为训诂而训诂,贬宋复汉,以汉人之是非为是非。王引之评论说:“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梁启超批评得更彻底,他说:“惠派治学方法,吾得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①所以此一派实不能代表清代汉学之精神。二是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此派学术以考据为手段以求道为归宿。戴震注重考证训诂,但只是…  相似文献   

20.
乾嘉时期的徽州学者,以礼学研究而著称于世。凌廷堪的《礼经释例》是清代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凌廷堪继承了戴震的治学思想与方法,用以考证上古礼学的本来面貌,进而探寻孔孟之道以恢复古礼的儒学本体地位,正本清源,回归汉学。通过对凌廷堪《礼经释例》的研究,借以理清礼学历经千年的衍变及其对戴震礼学思想和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并发掘清代"以礼代理"学说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