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歌接受文化语境。李白从艺术风格、诗体和思想内容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具体而言,李白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庾信清新纯朴和明快流丽的诗风、乐府和古风占优的诗体、修辞用典的创作手法。李白将其融为一体,完善了自己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在英译中恰当地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翻译李白诗歌的译文,总结在翻译中意象传达的处理方式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李白诗歌英译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中国盛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八世纪至今,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传播史已逾百年,对英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18世纪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19世纪的预热升温再到20世纪至今的如火如荼,李白诗歌在英国的英译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显著提高;译者们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诗作翻译扩展到对李白生平、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分析研究;他们的翻译原则也由直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过渡到律诗和散文诗翻译并存。本文以李白诗作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及传播历史,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李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途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究李白诗歌的典故翻译在翻译实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措施。研究过程中,以李白诗歌典故翻译在翻译实训课程改革应用中的意义为切入点,明确其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促进文化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为研究基础,结合实训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李白诗歌典故翻译融入课程体系的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毅 《海外英语》2012,(2):181-182
李白诗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该文从认知模式理论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翻译。通过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下的汉诗英译,探讨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白诗歌名扬中外,酒名却不一定为外国读者所知。李白有"诗仙"之称,也有"醉圣"之名,他的"酒诗"更是别具一格。本文主要以李白诗歌中"酒"的意象做翻译研究,主要论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期为汉-英诗歌翻译研究和川酒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埃兹拉·庞德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新诗运动中最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英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神州集》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收录了《诗经·小雅·采薇》《汉乐府·陌上桑》等十九首中国古诗的英译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九首诗歌里有十二首都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不仅想象力丰富,用典也极为巧妙。这些典故涉及中国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但由于中西历史文化的巨大隔阂,不可译性非常强,是古诗英译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从《神州集》中选取一些李白创作的包含典故的诗歌,对庞德译诗关于这些典故的翻译方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得失。  相似文献   

8.
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李白诗歌是影响和推动庞德发动"意象派"运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庞德有着深深的李白情结,李白诗歌是庞德灵感的源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庞德对李白诗歌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庞德将李白的诗歌西化并提炼了李白的文学观,将李白的诗歌提升到了诗学理论的高度;庞德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营养,将李白的诗歌技巧发挥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庞德扩大了李白诗歌的影响范围,将李白的诗歌从汉语领域翻译到英语领域,并使之在欧美世界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9.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主要包括原文理解及再创作两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理解源语言文化和转化为目的语言文化的过程。因而文化语境在翻译的两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李白诗歌为例,探讨了文化语境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具体的翻译方法。作者研究了语境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语境的分类,着重讨论了文化语境及其与翻译的关系,并且从文化语境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四个译本中的主要翻译策略,同时指出了语境翻译学有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张毅 《海外英语》2012,(1):187-188
李白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转喻,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在转喻的生成和理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在此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五种转喻模式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认知模式下古典诗歌的翻译技巧,突出认知因素在翻译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诗歌于二十世纪初传入美国,兴起了美国诗人和学者对李白诗歌翻译传播和研究的热潮,庞德及其《神州集》可为代表。李白及其诗歌中生离死别的战争元素影响并启示了庞德,其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对庞德《神州集》的成功也做出了贡献。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褒贬不一;如韦利就对李白生平及其诗作持批评态度,而另一些人则对李白诗中的道家思想抱有好感。两者都进一步推动了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所翻译李白的诗歌《长干行》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一些不足。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其中所涉及文化信息的处理,应体现在人称翻译、习惯用语翻译、典故的翻译等翻译细节处。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中有一小部分作品与佛教文化相关.明显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把它们和道教题材的作品相比,则呈现出数量少与只限于用典等表层现象,大多都没有寄托作者的人生理想.所以,李白对佛教的理解,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而非信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5.
与北方文化一样,南方文化对于唐代边塞诗歌的影响深远。六朝的排偶、用典等形式特色在唐边塞诗中被广泛地继承,排偶对于军旅诗有特别的表现力;陈子昂、李白受到热烈自由的蜀风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中有奇异浪漫的楚地特色。  相似文献   

16.
蔡琮瑶 《海外英语》2014,(6):120-121
对于李白名诗《望庐山瀑布》翻译,许多学者从文学、功能等角度进行过分析,而该文则尝试从关联的角度对其两种译文进行比较与分析,用以论证关联理论指导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并为诗歌翻译提供另一个可参照的指针。  相似文献   

17.
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诗歌的可译度有多高,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是什么,一直是文学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李白的《静夜思》标题20余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诗歌的可译度、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作进一步探讨。事实说明,无论从诗学、译学和美学角度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诗歌的可译度是肯定的,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理念是与时俱进,逐步升华的。  相似文献   

18.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转喻不仅是文学、修辞学所讲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李白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转喻现象。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对此,可以引入认知理论来赏析李白诗歌并探讨其转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史上的奇葩,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集大成者。作者选取了许渊冲、Witter Bynner及Herbert A.Glies等译家对李白《静夜思》诗歌的译文,从诗歌意象、选词和格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赏析。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译文能否传达出原诗的韵味,保持原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