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1.后勤社会化与非营性机构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逐步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形成了各种经济实体,高校外的经济和服务实体也不断进入高校后勤服务领域,市场机制出现在高校后勤服务中,高校由拨款给后勤服务部门变成向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社会服务实体付费买服务,解决了高校后勤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随着老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定位问题是其中之一。至少一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应逐步成为独立的单位法人。只有成为独立的单位法人,其责任和义务才更有利于本身的发展(走向社会,打破各校独立办后勤的局面)和为高校及社会服务,真正减轻学校的负担和可能的连带责任,才可能有更好的联办、托管等平台,才能合法地与高校签订契约,承担其他单位的委托项目,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也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包括捐赠后勤服务设施)等。然而要成为独立的单位法人,确有一些障碍:实体的主要资产是原来学校的资产,大多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是在全国率先立足高校商贸市场创办的连锁企业.由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复旦、交大、同济、财大等学校实体单位共同出资.于1999年7月注册成立。经过六年多的发展.从高校后勤的一个部门到独立的法人实体.从各学校独立经营到按照六个统原则连锁运作.  相似文献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把高校后勤推向社会;搞后勤剥离,也不是取消高校后勤.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以学校后勤实体为主体,以社会企业服务为补充;学校后勤不能绝对剥离;注册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可以作为学校的二级法人.  相似文献   

4.
试论组建独立法人饮食服务实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饮食社会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饮食社会化过程中,是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饮食服务实体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1.组建具有独立法人饮食服务实体的可行性 1.1 从历史上看,高校的饮食部门历来就是一个独立管理、独立运行的机构,从而  相似文献   

5.
高校后勤法人实体组建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建法人实体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法人实体有多种模式,组建工作受法律、政策及人的观念等诸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各地各校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高校后勤法人实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通过探索性的改革,逐渐建立起新型的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并在改革与创新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总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独立法人型;二是社会联办型;三是自主管理型。并通过三类形式来实现高校自身的后勤保障性的服务,使高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渐进性的与社会化的服务接轨,使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渐深入,全国各地高校80%左右都组建了以后勤集团或后勤服务总公司为名称的后勤服务实体,虽然真正已经规范剥离的实体并不多,成为完全独立法人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但总体趋势是高校后勤集团朝着社会化企业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8.
正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情况和特点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上呈现双向发展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程度和方式上,调研中呈现出两个方向发展模式的特点。第一个是后勤的服务实体成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商贸总公司以及旗下的分公司、北京化工大学的烛光超市,武汉理工大学有2个参股和控股  相似文献   

9.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和实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规范,是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组建法人实体深化,促进高校后勤员工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文章从揭示当前各级各类高校后勤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与改革和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办事效率不高。服务工作难到位的共性问题入手,着重阐述了制定和实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规范的意义、原则和实施规范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性工作环节,旨在推进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遇到大量的法律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适用,以便深入开展相关工作. 一、高校后勤 一般来讲,高校后勤就是为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等活动的需要,为其提供基础性保障和服务的部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高校后勤(或者称为后勤服务部门)一般是学校的一个部门,负责学校的所有后勤服务工作.即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调控后勤部门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从物质和管理等方面来保障高校运行和发展.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逐步深入,后勤服务工作逐步由社会化的企业组织来负责,这些企业组织成为了后勤实体,而高校的后勤部门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就成为高校后勤部门和后勤主体的统一概念.高校后勤始终服务于高校发展,这也是高校后勤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学生。鉴于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及高校德育工作手段的抽象性,可以在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予以德育渗透,以实现后勤服务工作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比较了国内外高校关于后勤管理的区别,提出了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城市住宅商品化、知识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大学不再是"象牙塔"中的一个独立的、封闭的机构,而是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开放后的大学需要与其周边的社区产生了互动发展的关系。因此,依据社会互动理论、服务学习理论观点,结合目前大学与社区互动的实际,通过创建大学与社区资源共享创新与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创建互动、互补、互益的合作项目等举措,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互补合作关系是促进双方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后勤服务品牌的建立旨在形成差别优势,赢得市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出现服务质量问题、服务价格设定问题、服务形象树立与宣传问题等,后勤服务品牌建立是解决这些问题、突破困境的经营策略。高校后勤服务品牌建立的途径有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成本降低、服务形象展示与宣传等。  相似文献   

15.
自主招生认定书具有何种法律效力,在每年的高校招生工作中都会受到关注和讨论,属于教育法领域的一个新型问题。通过对高校在招生中的法律地位和自主招生法律性质的论证,可以看到,高校在招生工作中履行了特殊行政主体的职能,高校的自主招生具有具体的行政许可性质。因而,自主招生只是单方面的权利授予行为,对考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6.
中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推行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是对头的,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在坚持后勤服务市场化、企业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坚持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和“公益性”原则;对高校大学生后勤资源的配置采取放任的市场竞争、不加引导、扶持,全部推向社会的理念和做法是欠妥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积极扶持高校大学生后勤服务,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和法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现状出发,以分析学生诉高校等相关案例为视角,在梳理分析现有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观点基础上,借鉴有关理论的合理因素,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应该是一种基于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的,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三重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对高校后勤工作职能、特性的界定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现有市场经济条件,通过对我国近二十年高校后勤工作改革过程的梳理,总结了高校后勤工作职能在不同历史经济条件下的转变情况,进而认识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职能的影响。分析了市场经济发展对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自然推动,及在这个过程中后勤工作职能的转变。探讨了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高校后勤管理职能,弱化后勤服务职能,在优化现有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引进社会服务资源,内外结合,提高后勤的服务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探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自主权的源头可追溯至学术自主权、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这也是高校自主权在法律上产生公、私属性界分的根源。高校自主权与高校法定之权同为一物,既包括权力也包括权利。我国高校具有多种法律主体资格,我国法律并非没有对高校行为公、私属性的应有关注,"事业单位法人"界面即已寓示高校法律地位的独特复杂性。具体界分公立高校自主权的公、私职能,设置"角色串通"的防范机制,对于完善我国教育法制,促使高校更准确地履行其法人权利与义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理性:历史传统与现实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是人类渴望理性并且长期坚持守护的产物。历史上几乎所有大学都是在恪守自身理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通过设法部分满足各自所属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来获得自己的合法地位。西方大学发展史表明,在现代大学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形成过程中,理性无时不贯穿于其中。现代大学这三大功能合法地位的获得分别在不同时期以不同途径出现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域。其中,恪守理性是大学发展遵循的至高原则,这也间接成为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演变的"大熔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