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居住权是特定人因居住而使用他人房屋的权利.我国《民法典》物权编规定的居住权,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然而,在对《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的居住权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及对司法实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居住权制度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居住权的设立方式、消灭事由、权利主体、绝对排除可转让性和可继承性等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居住权源于罗马法,后为德、法等欧洲国家所承袭.最近我国物权法草案提出建立居住权制度,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拟从居住权历史源流、法律特性、发展趋势入手,主张我国物权法应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3.
周晓雯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07-109
居住权是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具有解决养老、离婚、丧偶时生存配偶的住房问题等社会性居住权的功能和解决合资建房或购房模式及其他模式中的住房问题的投资性居住权的功能,在许多国家的立法体例中都有规定。我国目前的住房状况需要一种规范的法律制度来对其加以调整,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却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居住权以其独有的功能进入人们的视线,我国应在《物权法》中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民法典》居住权作为物权编中新增法律制度,正式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居住权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居住权在《民法典》中仅涉及到居住权的定义、转让、继承、出租、合同的订立形式与条款法律规定,内容相对笼统。在司法实践中缺少详细解释,导致居住权的法律适用陷入困境。因此,亟需通过立法完善居住权,解决主体与客体、权利与义务、设立与消灭、居住权与抵押权冲突等问题,突破居住权法律适用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居住权源于罗马法,后为德、法等欧洲国家所承袭。最近我国物权法草案提出建立居住权制度,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拟从居住权历史源流、法律特性、发展趋势入手,主张我国物权法应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尚无关于居住权的立法,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现实需求上分析,居住权制度均有其存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居住权制度能与我国物权法体系相融合,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在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更有利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多样化地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增居住权制度的初衷是实现住有所居,对于推动与保障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法律文本解释与价值平衡视角,居住权具有财产属性转型的法理逻辑,居住权规则可作以下调适:首先拓宽主体与客体的边界,主体应将法人纳入考虑范围,客体则须对住宅构成、相关附属设施以及商业性用房等“他人的住宅”概念作扩张性解释;其次,居住权在设立方式上,可对法定居住权、意定居住权以及裁定居住权三种类型分别细化规范;再次,须对居住权的消灭事由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8.
从居住权制度的源流看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删除了草案中有关居住权部分,其中的原因是仅仅为少数人利益而创设一种新的法律制度不合适。从居住权的源流、各国的继承以及我国社会现实的考察,居住权制度除了保护离婚妇女和保姆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外,还具有满足人们利用财产多样化需求的功能。物权法虽已制定,期盼势在必行的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居住权制度能够在民法典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居住权是居住权人对他人享有权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近来,居住权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尤其是彰显于离婚、继承、抚养和赡养等具有身份关系的案件之中。文章从居住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出发,探讨了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存在的价值,并从父母、离婚后未找到居所的一方和保姆这三方面来说明我国规定居住权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在我国设立居住权是必要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居住权是保障公民住房权实现在民事法律中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与婚姻家庭制度。从离婚妇女对住房的需求,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有关居住权的规定和对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生活模式的分析,应该通过“倾斜立法”来加强对离婚妇女居住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制定民法典物权编的进程中纳入居住权制度是响应了时代的需求,回应了民生热点问题。这项源于罗马法时期制度为诸多国家民法典所承继与发展,中国在制定《物权法》的历史上关于是否设立居住权制度意见不一,从当代社会实践来看居住权制度有助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以房养老"提供法律保障,协调继承编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及缓和固定僵硬的物权法定原则。同时在居住权的受益主体、权利客体的范围以及权利人义务内容方面应当予以设定,考虑到投资性居住权所具有融资、居住的双重作用,使其成为独立用益物权可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12.
居住权在我国已有相关立法,人们已经认识到居住权的占有和使用两个权能,但对认知居住权的收益权能仍然不明晰,这种状况导致现实中诸多相关纠纷适法不能。因此,提高对居住权的收益权能的认识,完善居住权的收益权能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居住权的收益权能,应从五个方面去认识:首先,它是开创者就已经赋予了的权能;第二,居住权的收益权能制度在国外立法中体呈现出日益完善的趋势;第三,居住权自身的性质就是一种用益物权;第四,居住权的收益权能有利于弹性解决适用主体的现实纠纷;第五,居住权的收益性权能也是为市场所认可的。  相似文献   

13.
吕鸿雁 《考试周刊》2013,(79):26-27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是一项独立的用益物权,在保护房屋所有权人利益的同时,兼顾了居住权人居住利益的保障和实现,为我们提供了房屋利用的创新思路。作者从我国的立法制度框架、物权法原则及与社会保障法制度的契合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设立居住权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居住权的研究尽到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原帅 《考试周刊》2011,(41):235-235
居住权是一项古老的权利,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承认由遗嘱授予的居住权,后来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大致对此都有规定。中国近年以来,由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居住权的制度的设立问题又重新得到了重视。本文认为,尽管居住权在当今存在一定的价值,但是并没有设立的必要。新颁布的物权法已经证实这一点。本文从居住权设立的立法背景、逻辑形式和适用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的物权立法中无需设立居住权制度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居住权作为《民法典》中一项新增的用益物权,实现了房屋居住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对实现物尽其用的价值追求以及解决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居住权制度在《民法典》中的规定较为粗略,落实到具体司法实践中,其实践性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居住权证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与所有权和抵押权冲突的问题,在借鉴域外司法实践和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16.
居住权合同作为负担行为依法独立产生债之效力。依据区分原则,居住权未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居住权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和效力等基本问题解释进路以《民法典》合同编规则为主要依据。结合物权编居住权立法体系和制度功能,居住权合同成立后产生双重效应:一是所有权人应履行办理居住权登记的义务,居住权人有权请求所有权人办理居住权登记。居住权人应按约定尽到善良管理人义务,合理利用和维护房屋及其附属设施。二是未办理居住权登记时,居住权人只能获得债权性相对保护,依物权优先效力原则,不得对抗第三人,但是应类推适用“买卖不破租赁”或个案中结合居住权目的作价值权衡。未办理居住权登记的合同可以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以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当约定或者法定居住权解除条件成就时,居住权消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私权的逐渐勃兴,使房屋权利呈现了"私权化"、"财产权化"的状态,这势必会形成对房屋所有权实现方式的多元化的需求.将物的效益予以最大程度发挥的居住权,正满足了这种需求.先明确了居住权的含义,并介绍了国外立法情况,提出了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进而时该制度的相关理论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居住权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法律研究与实践应当为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做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居住权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法律研究与实践应当为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做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民法典》居住权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新兴用益物权制度,通过对我国居住权的研究进程及热点进行梳理,旨在帮助相关领域学者了解其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为未来拓展研究、改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为此,借助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SCI”“CSSCI”等核心期刊中“居住权”主题的381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研究现状及其不足。研究表明,居住权研究在数量上波动上升;在学科领域方面仍以法学为主,需开拓多元领域;在内容上内涵渐进,但制度细节还有待填补。因此,未来居住权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广度,开拓学科视野;同时加大研究深度,充实制度体系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