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年“五一”和“十一”国庆长假期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推出创意相同的“特别节目”,可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节目标题,“五一”时是《说法作客———请您断案》,“十一”时变成了《说法做客———请您断案》。“作客”为什么改成“做客”呢﹖让我们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是怎么解释的:做客zuòkè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作客zuòkè<书>寄居在别地:~他乡。“做客”与“作客”是一对音同义不同,而在实践中常常用混的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参照典范性著作中的用例,笔者以为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至…  相似文献   

2.
“做客”与“作客”这两个词的用法同学们往往感到很难区别,报刊、电视、网页上也常常将它们用混。那么,这两个词究竟有何区别呢?让我们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作客:“(书)寄居在别处:~他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参照典范性著作中的用例,笔者以为这两个词的用法主要有如下区别: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巴金散文《小狗包弟》中有这样一句用到"作客":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作客"一词使用是否妥当,是"作客"还是"做客"?值得推敲。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解释为——作客:〈书〉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根据以上解释,不难判定,语句中由起女  相似文献   

4.
在报刊和电视上,经常看到有人将“作客”和“做客”二词用混。如:1.到了凌晨,作客方总要归去,吴明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十字路口。2.他大学毕业后去  相似文献   

5.
作客和做客     
两词都是动词,“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异乡。“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是客人,如我到邻居家去做客。  相似文献   

6.
“暴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户。突然发作:山洪-。“爆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火山-。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  相似文献   

7.
“做客”和“作客”这是两个同音词,但意义不同。 “做客”,指拜访、探望别人,自己当客人,如“到姑姑家做客”;“我和同学们访问了村长,并到他家去做客”。 “作客”,是指寄居在别处,例如杜甫诗“万里悲秋常作客”。 注意别把这两个词用混了。  相似文献   

8.
当代流行三个词语,即“下乡”“下海”和“下岗”。它们是什么意思呢?“下乡”:到农村去。(《现代汉语词典》)“乡”是“下”的目的地。“下海”:①到海中去;②(渔民)到海上(捕鱼);③指业余戏曲演员成为职业演员;④旧指从事某些行业(如娼妓、舞女等);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释“店”为:①客店,②商店;释“铺”为:①商店,②床铺,③旧时驿站。根据词典的释义,二者在“商店”这个意义上是相同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商店招牌上基本都是“×店”“×铺”,如“杂货店、服装店、文具店、百货店、理发店、洗衣店、药店、书店”“肉铺、杂货铺、烧饼铺、面条铺、当铺、绸缎铺”等。笔者20年前接触到的店铺,都是小而阴暗、货物品种少、档次低的在室内出售商品的经营场所。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常遇到“难免”和“难免不”这两个所谓的词。有人说两个词完全相同;有人说两个词截然相反。对垒相持之下,只好去查“词典”,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大家称其为“死亡地带”。我们不妨来看这道语言表达题:①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②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还是不同呢?有一个材料认为相同:①中“难”、“免”形成双重否定,表肯定;②中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做客”和“作客”分得很清。前者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后者是指“寄居在别处”。例如“到亲戚家zu&;#242;客”就得写成“做客”.“zu&;#242;客他乡”就得写成“作客”。但是近年来“做客”出现了一个新义,指应邀来到某些媒体(电视台、广播台、报刊、网站等)或团体(如大专院校),接受记者或受众的访谈,作互动交流。有这种“做客”荣幸的人多为专家、名人以及有关政府官员等,受众则包括报刊读者、电视台观众、广播电台听众、  相似文献   

12.
李冲 《语文知识》2003,(11):20-20
央视《今日说法》五一特别节目——《说法作客——请你断案》,融知识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既收到了法制宣传效果,又增添了节日情趣。但遗憾的是节目标题中的“作客”用错了,应当改为“做客”。“做客”与“作客”看起来很像一对异形词,二者读音相同,都读;词性相同,都是动词;结构也相同,都是动宾式(一称支  相似文献   

13.
“无赖”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①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耍无赖。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也叫无赖汉、无赖子。很明显,这两种义项的感情色彩均为贬义。  相似文献   

14.
常见有人把“防范”写成“防犯”。其实,汉语中“防范”是一个常用词,而“防犯”则是生造词。误用的人,关键是未能准确把握“范”和“犯”的内涵和组词规则。查《现代汉语词典》,“犯”有四注:①抵触;②侵犯;⑧罪犯;④发生、发作。“范”有四注①模子;②模范;③范围;④<书>限制。在第④注后用例“防范”。可见,“防范”是产生较早的约定俗成之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防备,戒备。”明显地,它是由两个动词组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亮点"一词使用频率较高。"亮点",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比喻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人或事物;②比喻突出的优点。"作文亮点"就是作文中突出的优点,即有光彩而引人注目的闪光之处。如一个亮丽的开头,一个精致的结尾,一个充满哲理的句  相似文献   

16.
贵刊2006年第1期刊登了刘孟斌老师的《“少一人”少的是谁》一文,文中认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一人”少的是“山东兄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少一人”少的是“作者自己”首先,“兄弟”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哥哥和弟弟”别无他义。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的意思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对“兄弟”的解释是:①弟弟。②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③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而刘老师把古诗中的“兄弟”与现代汉语中的“兄弟”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7.
“抠门儿”,《汉语大词典》释为“方言,吝啬”,《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方)吝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济南】吝啬”。“抠门儿”为什么会有“吝啬”的意思呢?这要从“抠门儿”的“门儿”谈起。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有两个别字,现指出来,希望再版时更正。①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此句中的“倾泄”应为“倾泻”。《现代汉语词典》中根本没有“倾泄”这个词,只有“倾泻”,意为“(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相似文献   

19.
〔释义〕流传:《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下来或传播开”。例1,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例2,消息很快就流传开了。留传:《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例如: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辨析〕要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差别,首先必须搞清楚“流”与“留”这两个语素的区别。“流”,像水的流动,既可以由上而下流动,又可以四处流淌。这两个意义对应到“流传”一词中,就可以看出该词的适用范围:1.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2.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传播。而“留”只有“遗留”、“留下”的意思,因此仅指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一般用在某些有着…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选文《训俭示康》中有句云:“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吾记天圣中先公为郡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对引文中的“乳儿”,课本注为“吃奶的婴儿”,而“先公”,与课本配套的《教参》则明白无误地释为“我的父亲”,这些都是常识性错误。 先说“乳儿”。《现代汉语词典》释“乳儿”为“以乳汁为主要食物的小儿,通常指周岁以下的婴儿”。《汉语大字典》“婴”字第七义,释“婴儿”为初生的小孩。《现代汉语词典》释“婴儿”为“不满一岁的小孩儿”。据此,当时的司马光应是不满周岁的小孩,怎能将长者所加的“金银华美之服”“羞赧弃去之”?再说,训“乳儿”为“婴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