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不断创新才得以实现的。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要想获得如此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得营造…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教育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若教育只有记忆和模仿,且一味地照搬和复制,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作为一个跨入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社会的期望,承担着创新教育教学的特殊使命。祖国的未来靠教育,教育的未来靠什么?是创新。因此,课堂教育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  相似文献   

3.
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在多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巧和方法。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创新,才能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南昌市豫章路小学切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毛泽东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只有不断创新,突破旧的、原有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模式,才能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模式。创新需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创新教育则要靠创新型的教师实施。什么是创新型教师呢?就是那些具有广博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前瞻性的态度观念、综合性的创新教育能力和健全的创新型人格,并且能够结合教育实践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活动的教师。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教育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自主教育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创造性是自主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自主性又是创新的前提,自主教育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创新。创新素质的培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活动,它也是一种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创新教育不只是反映在学习上,也反映在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一、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普遍关注和研讨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深入研究创新教育的有关问题,对于促进军校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军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育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本文仅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探讨。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在接见两院院士时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这一正确论断,揭示了人类…  相似文献   

7.
高师创新教育应处理好八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创新靠人才,人才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实现新世纪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高师教育永恒的主题,实施高师创新教育,必须处理好继续与创新、专与博、主导与主体、共性与个性、学会与会学、归纳与演绎、创新与模仿、教学与科研等八个关系。  相似文献   

8.
陶坚 《中学文科》2006,(12):57-57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人类认识自然要靠观察和实验,人类传承自然科学知识也要靠观察和实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相似文献   

10.
简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终身教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知识的突变,不但使知识总量增长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随着新学科的不断发展,知识门类大量涌现。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交叉,构成纵横交错的大知识体系,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知识(信息)为基本的生产要素,而这种知识,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书本上的知识、现存的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产物。知识的创新必将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不能只靠学校教育,更要靠社会实践,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做为一名教师,他的创新,就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在去制造快乐,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快乐地去说,快乐地去想、去看、去做。本文就如何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扼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浅谈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推进、各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要靠科技,靠人才,核心应该是创新,而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石。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应努力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谈松华 《上海教育》2007,(2A):43-43
21世纪的教育创新不仅是教育形态的整体性转变,也是人类文化传递方式、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即探索如何架构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教育与学习。教育创新不只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更是通过教育变革和革新的实践所经历的实际行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要涉及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系统的观点和设计,局部的改革或创新往往难以实现,甚至会引起系统的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研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就很难有持续的、整体性的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成功的教育靠教师。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发散地引导思维,不懈地培养毅力,这就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来。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在继续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确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教育的手段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积极地愉快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试论远距离教育的自学指导康乃美自学是远距离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之一。学习者如果不去自学,或者不学会自学,就不可能达到远距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自学要靠学习者自己自觉地去学习,这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但是,作为远距离教育机构,不仅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帮助自学...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进步发展必须靠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教育却是发展创新的基础,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和综合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创新的教育.只有创新教育,创新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新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思维是人们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物体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使这种反映客观地表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李茂华 《中学理科》2006,(12):79-79
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走向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发前人之未发”,但对中学生而言,“发自己之未发”就应认为他有所创新.中学生的创新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想像,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的学习活动.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教师应加快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