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孩子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天快黑时,第29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60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  相似文献   

2.
幼儿出于天真和好奇心,会向大人寻问性方面的问题。例如,孩子会问:“为什么妈妈的胳肢窝下有毛呢?”年轻的母亲或者呵叱孩子,或者脸红起来,也有的母亲用“不要问那样的事情”的回答来回避孩子的提问。其实,孩子提问的动机是单纯的、天真的。所  相似文献   

3.
浅谈幼儿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旺盛,他们常常好奇地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不能大胆地正面回答,要么采取回避的态度,要么采用欺骗的手段,编造故事搪塞了事,更有甚者训斥和打骂孩子。这极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健康的性观念。专家指出:“既然人的性发育开始很早,即便是不满周岁的孩子在性问题上也不是中性体,所以性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美国性信息和性教育协会玛丽考尔德伦博士强调:“儿童阶段,特别是5岁以前性教育特别有效。”可见,5岁以前是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爸爸去学校接孩子,问:“最近数学学到什么地方了?”儿子同答:“在学三角函数。”说完,孩子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爸爸,三角函数它有什么用啊?”孩子的问题一下子把爸爸给问懵了……也许在孩子提问之前,爸爸从未用“三角函数”来解决过任何生活中问题。阅读之后我也陷入了思考:我们现在所创设的数学课堂,到底有多少知识是联系生活实际的呢?孩子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孩子的书包虽不大,但它却背着家长的希望和孩子的未来。做家长的一般都很注意孩子书包的清洁,往往爱责怪孩子:“看你把书包都弄成什么样子啦!……”如果你是一个称职的教育型家长,你一定不会忽视书包这个‘’百宝箱”中的其他,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书包是孩子某种思想的包裹,是一个五彩缤纷而又不成熟的世界。当你从书包的某一个口袋里发现孩子吃了半截又用糖纸匆忙裹好的糖果,你可以猜想孩子要么不喜欢甜食,要么是你送他上学的时间有些紧张。这一切如果不是,也许你的孩子在上课时偷吃糖果,被老师发现…  相似文献   

6.
走进童心     
抱怨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飞机回家洗脸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恬恬一脸的不高兴。“怎么啦?”我轻声问她。“今天老师问我们,‘如果一个小朋友上幼儿园时忘了洗脸,可以教他用什么方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春亚 《云南教育》2007,(10X):43-43
每个孩子都有任性的时候,当今独生子女的任性更厉害。看着一个个小倔脾气,爱子心切的父母要么大发雷霆,要么百依百顺,要么对孩子软硬兼施,可不管怎样,孩子不仅“本性难移”,还常常“得寸进尺”,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其实,只要弄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就能轻松应对孩子的任性。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多数老师对许多学生的两学期评语一直唱着一成不变的“高”“中”“低”调子,把成长中的孩子毫无顾忌地用老眼光框在了一年又一年的白纸上,由此以来“鉴定评语”也就要么成了“喜报”,而掩盖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无从找到自己的新起点;要么成了“控状”,而抹煞了孩子努力后的闪亮点,让学生怯懦、家长灰心。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与“答”,是课堂信息交流、感情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认识能力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家长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根据教育的目的来决定的。美国教育家富兰克尔把这方面的提问归纳为六种: 一是回忆性问题。它的特点有二:①具体;②基本上只有一个答案。比如,“猫有几条腿?”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巩固知识。二是描述性问题。这类问题已经不限于“回忆”,而要孩子按事情发生的顺序,具体地阐述。比如,“熊猫是怎样吃竹叶的?”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训练孩子的思维顺序性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说“严”字,我们就会想到“严厉”。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动辄就训斥打骂,过于严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老实、温顺,缺乏创造力;要么脾气暴躁,性情古怪。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要么心理焦虑、抑郁;要么过分淘气、厌学甚至逃学。“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外出打工者的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更是社会之痛、教育之痛。本期我刊将与一线教师共同来关注、探讨"留守孩子"心理与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很多家长喜欢和孩子开这样的玩笑:你是我们捡回来的。说这样的话有时是逗孩子玩,有时是为了回避孩子问的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家长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给孩子正确的答案。有些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得到正确的答案后会引发他们不必要的兴趣。其实与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对于幼儿期的孩子而言,“为什么婴儿会生出来”跟“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等问题同样单纯。所以在回答幼儿所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时,家长只要坦率地用美丽的言辞来回答即可。没有必要给予孩子很多他这个年龄阶段无法接受的性意识,也不能用“你…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说:“学问,学问,要会学还得会问。”可见“学”和“问”不能分家。问,就是我们常说的“质疑”。学会质疑是一种学习能力,是一种思考能力,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汉代王充在《论衡·实知篇》中提到“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可见,教会孩子“问”正是把孩子领入学习殿堂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9.
再过一个月就开学了,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安全问题您考虑过吗?和孩子聊过吗?如果还没有,那么跟着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立即行动起来吧! 1.带孩子认识上学的路。上幼儿园时,要么由父母接送,要么由校车接送,孩子不会单独上  相似文献   

20.
大约从三岁开始,随着幼儿知识面的扩大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孩子便进入了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多嘴时期。几乎每个父母亲都会在这个时期感到挠头。孩子问起“为什么”的时候,不仅问题多,而且往往像串糖葫芦似的连着来,答了一个还有一个,似乎是无休无止的样子。更让父母亲感到难办的是,有些问题似乎荒唐透顶,让你根本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