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维方式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先验的思维方式,它从外在的力量出发去理解人的发展,因此,就无法真正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从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置于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统一中去考察.当今生态思维方式又将人的发展放在整体视角下考察,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教育研究盲目追求理性思辨,由于脱离实践而无补于教育实践的发展,陷入迷茫境遇。受哲学启发,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需要从现成性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向为迷茫中的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叙事研究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向的必然生成物,叙事研究基于实践,面向实践,忠于实践,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对人、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叙事研究出现的异变是由于固守原来的现成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盲目追求理性思辨,由于脱离实践而无补于教育实践的发展,陷入迷茫境遇。受哲学启发,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需要从现成性思维方式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的转向为迷茫中的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叙事研究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向的必然生成物,叙事研究基于实践,面向实践,忠于实践,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体现了对人、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叙事研究出现的异变是由于固守原来的现成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如何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说。从古代认识论发展到近代认识论,马克思从根本上结束了以往人类认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传统,开创了认识论的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实践视角的解读是从真正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实质的把握。基于实践视角对真、善、美进行理解与研究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是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中建构科学的现代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提出了转换思维方式的要求,而且也规定了思维方式转换的基本趋势。这就是:思维活动要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思维的基点由片面性、孤立性转向整体性;思维的状态由静态性转向动态性;思维的重点由认知性转向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教学哲学的发展,有赖于对教学哲学的性质、主题和思维方式的重新认识。对教学哲学的性质的理解,需要从把教学哲学作为教学科学的科学转向对教学科学的反思批判;对教学哲学主题的理解,需要从教学认识论研究转向以学生生存发展为本的教学认识论研究;教学哲学的思维方式,需要从本质主义思维转向现实关系思维。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仅提出了转换思维方式的要求,而且也规定了思维方式转换的基本趋势.这就是:思维活动要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思维的基点由片面性、孤立性转向系统整体性;思维的状态由静态性转向动态性;思维的重点要由认知性转向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郭文锋 《文教资料》2010,(31):97-98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之所以超越西方传统的人学思想,主要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思维方式由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既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向。这一转向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意蕴.第一次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这为我们科学地、辩证地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思维创新已成为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传统的认识论与思维科学的一个共同缺陷就在于没有把二者深度结合起来。主体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具有多层次、多环节活动内容。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内在本质与核心在于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主体认识活动发展的内在逻辑前提、动力机制和内在尺度。研究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不系统深入地研究思维创新。把思维创新置入认识论视域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对于深化认识活动的能动性研究、内在机制研究和拓展认识论研究的深度领域,都具有深远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人类精神领域中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变革对于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前提性、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要走出目前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实效性低迷的困境,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着[于思维方式的变革,打破认知理性思维方式,确立实践理性思维方式,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再到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用实践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历程。本文从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角度探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的发展,表现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就是从实体性的封闭思维向生成性的开放思维的转向。这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对人的认识具有很多特点,由此在哲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应实现从实体性的封闭思维到生成性的开放思维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主体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理论没能处理好实践中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其关键就在于对主体能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更深一层原因却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转变.探讨"主体能动性"在不同思维方式下的历史命运可以帮助我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准确地理解主体能动性思想的理论真谛,更好地发挥这一理论对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的思维处在与主体、与客体和与自体的三维制约关系中:主体维与对象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课题;主体维与自体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逻辑,这是逻辑学的课题;而对象维与自体维结合则把认识与逻辑统一了起来,形成思维的具体运行方式,这是思维方式论的课题。当思维客体是辩证的且以辩证思维方法加以把握时,就会形成辩证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对象。它从在本质上是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研究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学认识论秉持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与"正确掌握"的价值追求,认同授受的教学形式与意义的单向传输性,其程序化的努力抽空了教学的人文性.当代教学认识论的生活化转向,使教学文本理解出现了新的特点,生活教学认识论重视理解主体的主观体验性、差异性、创造性、对话性、开放性.它关注教学中人的完整性,关注教学主体的生命成长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它使教学中的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成为一种视域融合、意义生成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交往与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反映方式,它是由思维结构、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构成的主体的认识定势和运行方式之总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深深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是从真善美统一出发,知情意统一的思维结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直觉、意象、经学思维方法,从"实用"出发到实现"内圣"的思维运行程序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理念型终身教育流派,提示了蕴涵其中的人学基础,勾勒了生成性的人的形象,彰显着对人的主体性、超越性、共处性的人性期待和对"自由人"之境界的诉求.具体而言,它蕴涵着三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在思维方式上,从预成性思维转向过程性思维;在生命论上,它在唤醒人内在生命自觉性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生命的自觉和从主体到主体间性;在知识论上,它从先验的、确定性的知识向个人实践知识乃至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转换.  相似文献   

18.
主体教育论确立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师生关系上升到新的思考高度。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再从他者性到公共性的三次理念转向,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师生关系却仍停留在主体性阶段,呈现出“唯我性”的无情感疏离、“为我性”的功利化交往以及“丧我性”的无底线越界的失落之态。关于理想师生关系的探讨理应摆脱哲学主体性思维的窠臼,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师生关系失落的真正原因,以弥合师生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罅隙,实现对现有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塑。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思维方式及其变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识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了主体的思维方式,认为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植根于该历史时代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是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思维之花,并随着历史时代的推移发生了四个阶段性的变革,在当代,社会实践有其新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六对具体的思维方式的重点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主体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马克思谈的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内在于人的交往实践,并且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分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因此马克思的交往实践也相应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