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探“能”     
对《孙子·谋攻》中“敌则能战之”一句,自曹操以来,就解说不一,诸家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近人郭化若将此句译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敌人”;中南五省(区)编写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则译为“与敌人兵力相等设法战胜他们”。  相似文献   

2.
教学高中语文课本《赤壁之战》一文时,参阅了一些参考书,对其中关于“如”、“欲”两个字的训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分别说明如下。 先淡“如”——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中学语文教参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可以向曹操投降,像你就不可以。”黄大荣、邱漱因等人编撰的《古文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来说可以投降曹操,像  相似文献   

3.
高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这样翻译,显然与上语意缺少连贯,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此句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节选了《资治通鉴》中“赤壁之战”部分,其中,在东吴最后决策关头,刊、权对周瑜说:“卿能办之者减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抓,孤当与孟德决之。”这句话言辞诚恳,语调激昂,既望部下成功,又不推委责任,大有君主之风。但“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颇为费解。课本注‘协”为“对付”,注“诚决”为“确实(可以同他)决一胜负”,是遵从胡三省的;旧注。胡三省注这句话为:“谓能办操,则减为能决胜也。’他将‘劝、”释为“办操”(对付曹操),将“决”释为“决胜”,虽扣住宅面,亦不免曲意疏通。关键是句中…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里袁枚的《祭妹文》中有“齿危发秃”语。对“齿危”的理解,我见到的有这样几种:《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江夏等编)中译为:“牙齿松了”、《文言文释译》(鸡西市教育学院编)中译为“牙齿松动”。《新编高中古文注译评析》(三秦出版社,主编侯良瑷)中译为“牙齿已松动”。《高六册语文参考》(人教社语文二室编,1988年第2版)中译为“牙齿动摇”。对于这些理解,我认为都不免有望文生义之嫌。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所选《孟子二章》有些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本和教参的注释翻译又不尽正确,目前通行的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也说法不一,教学中照搬,容易出错。一、行拂乱其所为①《语文》注解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②《教参》的翻译是:“使他所做的事受到挫折。”③《孟子译注》(杨伯峻) 则意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④《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版)注解为:“行,名词作状语,译为用行动。”翻译作:“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落实字词,细审文意,我觉得以上注释均不正确。②③说把“所为”译作“所做的事”、“每一  相似文献   

7.
以《静夜思》的英译为例,分析研究许渊冲的“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译理论在其诗词翻译中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借助“三化”——浅化、等化和深化的翻译策略,有效地再现了原诗的“三美”.通过研究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在其译诗中的体现,以期能对中诗英译有一点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英文中“Humor”一词进入中国之后,多人有多种译法,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加意译。190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议及“Humor”一词,他首译为“欧穆亚”。此后又有李青崖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相似文献   

9.
彭再新 《现代语文》2008,(2):111-112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言“敢以烦执事”,对此解释有多种。一、人教2004版注释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认为当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对此句的注释就是:“从文面看,‘执事’是指秦伯手下办事的官吏,实际是秦伯本人。此连上句言:‘郑亡国而对秦有益,那就麻烦您用兵也无所谓’。”四、中语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翻译是“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五、北师大训诂学串讲资料认为“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  相似文献   

10.
率论(Theory of Probability)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就传入我国,但译名一直很乱。将英文Probability,俄文正式译为“概率”并广泛使用,是近四十余年的事。 1896年,(英)傅兰雅、华蘅芳翻译过概率论书,名为《决疑数学》,用的是“决疑”。1939年,段育华、周元瑞编写的《算学辞典》中,将概率译为“可遇率”、“或是率”。同年,(日本)长泽龟之助写的《代数学辞典》由薛德炯等翻译为中文,书中的概率被译作“或然率”。“或然率”这  相似文献   

11.
《蒙古秘史》第二百一十九节有“客儿罕荅忽塔”(“ker qandaqu ta”)一词,其旁译为“怎满立的您”。海内外《秘史》学家对这一词的解读大相径庭,对其旁译“满立”的校勘亦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罕荅忽”为被动态形容动词,紧随其后的“塔”则为表示这一形容动词第二人称复数的附加成分;其旁译“满立”乃误,应校勘作“被满意”为宜。  相似文献   

12.
《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根据王力先生的意见,译为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此译句把以后省略的之解释为亡郑这件事,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把烦译作麻烦,不是很确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其必曰”,初语五册课本译为“那一定要说”,江夏等编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他们一定会说”。对这两说,唐德甫同志在其《“其必曰”的“其”究竟如何解释》一文(《语文知识》92年第7期)均予以否定。唐文先说明“其”不可作全句的主语(对此本文不作讨论),然后写道:(“其”)能否作定语呢?也就是说把它讲成指示代词“那”,也不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秋水》一文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译为“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教学用书》第159页),将“旋”译为“掉转”,“面目”译为“面部”(教材第79页注释⑩),这些翻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杨蓓 《英语辅导》2010,(2):165-166
唐宋词的英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从小处着手,以较多的实例,从译为“like”、译为“as”、译为“is”、译为“…the same”、省略不译等几个方面简要总结了“如”字在唐宋词翻译中的几种常见译法,旨在通过一个汉语常见宇的英译展现我国唐宋词的语言魅力,探讨翻译基本技巧在唐宋词英译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6.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将《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译为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笔者认为 ,教材的注释值得商榷。一、这样翻译 ,文理不通殊甚。“敢以烦执事”前面一句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两句连起来翻译 ,译文就是 :“如果灭亡我们郑国对您有好处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语意缺少连贯。二、“敢”在文言文中 ,还可以作语气副词用 ,译为“岂敢”“哪敢”“怎敢”。如 :①异时倘得脱颖而出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中山狼传》)②若为民不自谨 ,冒使君 ,杖汝 ,法…  相似文献   

17.
何乐士等同志编著的《文言虚字浅释》(以下简称《浅释》把“无以”看成固定词组,译为“不能”,并举《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例,译作“所以不把半步长短的步子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千里远;不把细小的水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样解释和译白,我们逐字进行寻根查对,“无”字可训“不”,“以”字与“能”字却无对应演变迹象.而且在古汉语中,“有以”、“无以”相对成文,如将“无以”译为“不能”,则“有以”将不得其解.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译注》)季氏篇把“不学诗,无以言”译作“不学诗,便不会说话”;把“不学礼,无以立”译作“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权勃然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教参》把这一句译为:“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依靠来抵挡曹操的了。”窃以为《教参》的翻译欠妥。笔者认为这里的“以”相当于“与”,“以”的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之”当“我”讲,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于“非刘豫州莫可与(之)当曹操者”,翻译出来就是:“除了刘豫州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秦风·无衣》,把“与子同袍”注译为“我和你穿同样的战袍”,“与子同注泽”译为“我和你穿同样的衬衣”,“与子同裳”注释为“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衣”,这样的翻译符合诗意吗? 先看诗题,“无衣”就是没有衣服。(《唐风·无衣》中的“无衣”也是没有衣服的意思)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一种可能是劳动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剥削、  相似文献   

20.
一位语文老师从初一教到初三,当他在初三讲曹操的《观沧海》时,极力渲染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高度赞扬曹操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正在他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之时,一同学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记得你在上初二语文《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对曹操是极力贬低,大骂曹操奸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