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符号美学的角度上讲,李白的诗歌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意象符号系统,象的能指与意的所指粘合,是由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创作心境等主观因素而驱使的。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符号系统中存在着语言层面的能指势态,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组合运动,以及诗歌意象符号系统整体的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隐喻被称为是诗歌的生命原则。因此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译诗的整体质量。本文主要讨论中诗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并结合翻译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毅 《海外英语》2012,(2):181-182
李白诗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该文从认知模式理论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翻译。通过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下的汉诗英译,探讨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论诗歌隐喻的认知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充分。本文主要是运用莱考夫的认知理论来探索隐喻在中英诗歌中的运用,包括对其特点和分类的分析。从而得出增强隐喻意识,提高隐喻能力,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诗歌隐喻是诗歌欣赏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充分。本文主要是运用莱考夫的认知理论来探索隐喻在中英诗歌中的运用,包括对其特点和分类的分析。从而得出增强隐喻意识,提高隐喻能力,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诗歌隐喻是诗歌欣赏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是具有的"隐喻象似性"的。在符号学家看来,隐喻与象似性的关系,就是将隐喻归于象似。象似性的研究比隐喻有着更宏大的叙事倾向,在此视野下,语言理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象征性是语言符号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从人类语言起源的隐喻性和人类语言系统的组构理据是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投射,又足以证实了语言符号是基于象似的隐喻建构。  相似文献   

8.
爱情诗歌通常被称为是语言的精华和最高运用形式。爱情诗歌常常具有模糊的意象特征,其中会运用大量的意象进行隐喻,从而增加诗歌的意境美。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技巧,是我们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对世界感知的一种重要手段。爱伦坡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本文将以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为载体对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杨雪  王静  崔学军 《海外英语》2011,(15):279-280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使隐喻从此正式纳入认知科学的新领域。隐喻的认识源于日常经验,这种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诗歌是隐喻的海洋,唐诗更是中国诗歌的精华,该文以唐诗为基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主要内容对唐诗中的概念隐喻、换喻、拟人化和通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诗歌功能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主要方法是将语言的纵向聚合和隐喻方面投射到语言的横向组合方面上。当话语表现出诗歌功能时,能指不仅仅指向他物,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指向自身,指向自己作为符号体的各个具体可感的语言层面;语义层面,语法层面,词法层面和语音层面。  相似文献   

11.
吴晶 《考试周刊》2010,(12):34-35
《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的文学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本诗运用多重隐喻。隐喻在整个语篇结构中起到轴心性作用.并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言基础和情感基调,使诗歌的氛围明朗,清晰。本文通过对《情歌》的分析,论述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对诗歌的意象性创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喻:语文教育价值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的隐喻来源于思维的隐喻,因此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语文教育中注重语言的隐喻,在隐喻语言学习中养成隐喻性思维,在隐喻语言相似性感悟中体会看问题的全新角度,在隐喻语言解读进程中找到发现新事物的途径。因此,隐喻在语文学习认知,语文阅读理解和语文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认知的工具。本文试从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而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学家的大量研究证实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人类凭借隐喻认识、描写世界,凭借隐喻理解世界。现代隐喻学研究已经超越传统的将隐喻研究局限于修辞学研究对象和词语层面,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反映文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诗歌的翻译,目前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较多,本文正是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进而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策略,期望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诗歌隐喻中的意象是构筑诗歌殿堂的基本材料,但意象不是全模仿,而是在创造。舟是李白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蕴,从李白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人生的遇合与失落,人生漂泊悲叹与漂泊心灵的安顿四种舟的意象来解读李白丰富多彩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而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学家的大量研究证实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人类凭借隐喻认识、描写世界,凭借隐喻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唐朝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的诗歌透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感情丰富、抒写恣肆豪放;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李白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善于借助夸张等手法,运用奇丽的想象描绘充满神异色彩的理想世界。李白的诗歌,结构跌宕开阖,寓含世事万变,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除了清雄飘逸,还有许多诗作的语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熏染,朴实无华;他的诗歌创作,除了具有浪漫主义手法外还经常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这些艺术特点,使李白的诗歌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束定芳说:"在诗歌中充满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一个隐喻就是一首小诗,而一首长诗就是个巨大的,连续的,持久的隐喻网络。  相似文献   

20.
薛昭 《海外英语》2011,(14):230-231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metaphor),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120)。隐喻作为诗歌的生命,其转译的准确程度直接关乎着诗歌整体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的传达。隐喻翻译中需要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信息,民族特定文化,本体(noumenon)与喻体(metaphor object)的关联,作者的写作风格等等,这些都使隐喻的翻译颇具难度。该文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分析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