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抒情成为了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而此际诗歌之抒情,受玄学影响,具一种透澈明净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因为诗人人生轨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但一直影响了六朝以后的中国诗歌和诗论。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歌受到了齐梁诗歌的相当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温李对六朝诗人的崇敬、对宫体诗和齐梁体诗的仿效、对六朝乐府的学习这三个方面。温李学习齐梁又不为其所限,他们合理汲取齐梁诗歌纤巧和藻丽的特点,并在其中融入了个人深挚的情思,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诗歌风格,这体现出了中国诗歌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4.
一.意象的种类1.描述性意象艾青诗歌描述性意象在诗中表现为诗人的心意情思渗透事象、物象,而事象、物象直射出诗人的心意情思,该类意象大多意在象表,比较外露.在我国古代,许多抒情小诗是由纯描述意象构成.刘长卿的《逢雪宿英菩山主人》有“日暮苍山下,天寒白屋贫.东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卢伦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人之情全寄在具体的描绘意象  相似文献   

5.
六朝志怪小说与诗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到中国诗歌传统的影响,六朝志怪小说中,有许多诗歌恰到好处地融入小说,这些诗歌与小说相融合,对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及意境的开创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形式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成为我国古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先秦诗歌的优良传统,而且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从而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对后来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古典诗歌爱好者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好地批判继承这一部分文学遗产,给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艺提供一些借鉴,我们必须重视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大力出版这一历史  相似文献   

7.
继《中古学集团》、《选诗研究》、《诗人体批评——中古学新语》之后,胡大雷先生于近日推出了他中古学研究的最新力作。此书虽题为《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中华书局2003年6月出版),实乃一部“以‘抒情方式’为视角,以之来审视中古时期各重要诗人的独特点,以之来贯穿中古诗歌的发展历程”的中古诗歌发展史。的确,胡先生在书中对中古由汉至唐前这800年间诗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代表作家、诗歌流派、诗学批评等诸多方面都有精彩论述。  相似文献   

8.
庾信抒情赋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赋家。他的赋作,在六朝的文坛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举足轻重的,正如清人评云:“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尤其是他的抒情赋,在表现境界的拓展、意境的创造、形式的开创等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庾信抒情赋的贡献在于开拓了赋的表现境界。 抒情写志的赋作在东汉中后叶以张衡的《归田》正式拉开了帷幕,此后涌现出了一批作家,形成了赋的创作的新潮流。这些赋在内容上主要是针范朝政、抨击时弊,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建安时期,抒情赋日渐盛行,不仅数量上日益增多,在题材上也大大扩展。综合起来看,这时的抒情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其一是景物抒情赋,例如王粲的《登楼赋》;其二是关于爱情婚姻的赋作,如曹植的《神女赋》;其三是抒写征行之感的赋作,如曹丕的《述征赋》;其四是咏物抒情赋,如称衡的《鹦鹉赋》等。这时期的赋家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颠沛流离,亲眼目睹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建安时期的各种题材的抒情赋和此时的诗歌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时代矛盾,抒发真情实感,在  相似文献   

9.
“对写法”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学诗歌鉴赏中常常碰到。所谓“对写”,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真挚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将深沉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真切动人,使诗歌意境更显深邃。运用此法,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能极大的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0.
韩愈诗歌里的情惑意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首先,韩诗反映了韩愈一贯倡导的"舒忧娱悲"、"不平则鸣"的诗歌理论 韩诗情思广厚,韩诗抒情运用了借古人抒情、托物咏怀、写景言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韩愈诗歌思想情感大气磅礴,韩诗诗旨情感基调为昂扬.  相似文献   

11.
散文诗作为一种徜徉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往往既有诗的凝练,也有散文的疏放,它正是嫁接于固有的两种文体之上,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言说本质与文体特征:诗意性细节、哲理式意境、隔与不隔的并存.散文诗在日益世俗化与信息化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象征主义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主义思潮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为中国作家开辟了新的视域,但作为一种畀质的文学思潮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历时与共时结合,吸收与反拨多元融合的复杂态势。本文着重以鲁迅、戴望舒为例,谈谈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对象征主义的艺术融合,从而代表了中国现代作家对象征诗艺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单纯借鉴和模仿的层面,向更为圆熟的艺术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13.
第三代诗以反叛袭环的姿态登上中国当代诗坛,在诗歌理念与创作实践上追书一种特异的诗美风格:即生命与语言的本体同构性。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三代诗的艺术革新价值,肯定了它在推动当代新诗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历史性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试论隋炀帝杨广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杨广创制新乐府,推动诗歌格律化的成熟,拓展诗歌题材,尤其以边塞诗歌开拓宏阔激昂的新气象,启发盛唐边塞诗的先声.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发展.在齐梁至初唐这一段由南北诗风向盛唐气象转变的历史上,杨广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西晋时期,四言诗被作为“雅音”而受到推崇,本主要论述了西晋四言诗“正”的内容特色,这集中体现在“公宴诗”、“赠答诗”、“补亡诗”和一些“抒情诗”四种诗歌题材当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格论,主要在四个维面上展开:一是对“格”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格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四是对诗歌“格调”之论的理论反思。古典诗学视野中诗格论的展开与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承传、提升与消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曹丕之所以能在"五言腾涌"的时代独辟七言蹊径,一是因为七言诗增大了容量,能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感情;二是曹操不喜七字句中的"兮"字,曹丕即以实词替之,使七言诗趋于规范;三是曹丕深受两汉杂言影响,在探索中创作出七言诗歌。而影响鲍照者,主要在于词汇、意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随着唐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唐诗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写作素材,众多的听琴诗相继出现。从形式上看,听琴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节奏、押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听琴诗与音乐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古琴音乐的再创造、读者对诗歌再创造并进行音乐审美的循环过程。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使听琴诗别有韵味,具有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昆田的诗歌多取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抒写一介寒士的落拓之怀,以及思乡之情、诗友之谊,题画咏物也都工于藻绘,笔触灵动,而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虽反映较少,却也不是毫不系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朱昆田诗歌那落花坠蕊般的语辞极富表现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性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烂熟阶段的产物。朱昆田诗歌中比喻语词的陌生化、反常性和疏离感,代表着清代诗歌在语言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