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题]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相似文献   

2.
对敌论战,鲁迅向来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友邦惊诧”论》正是鲁迅众多的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中的一篇。这篇近千字的文章紧紧抓住了反动电文的要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逐层加以批驳,既揭露了“友邦人士”的真面目,又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奴才相。仅以一击把电文批驳得体无完肤,使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阴谋和实质大白于天下,真是精悍犀利,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鲁迅《“友邦惊诧”论》的反驳方式和反驳方法。《“友邦惊诧”论》运用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结合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友邦人士 ,莫名惊诧” ,运用演绎反驳中的归谬法驳斥敌论论点“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 ;运用归纳反驳的方法驳斥敌论论据“捣毁机关 ,阻断交通……社会秩序 ,悉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摹声以画骨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两次摹拟敌人说话的口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除义正辞严地正面批驳敌论之外,还注意不时地变换口气,抓住其本质,运用摹拟的手法,将敌人的丑恶嘴脸,勾画得惟妙惟肖。“读书呀,读书呀……”这是对“国府”大人老爷“教导”学生莫问国事“安心读书”腔调的摹拟。作为一国之政府,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能保证学生安心读书应该算是件好事,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侵占东三省,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大片国土沦陷,而这时候政府却反过来“教  相似文献   

5.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驳倒敌方论点后,为什么还要援引《申报》新闻? 《“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前七段,首先揭露事实,引出谬论,然后层层深入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已形成了完整的驳论体系,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还要补上八、九两段呢?作者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驳斥对方论据,从而进一步摧垮反动论点。  相似文献   

6.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针对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国民党反动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的电文而写的驳论.大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一篇短小杂文,何以竟能起到如此的作用呢?与敌论辩,鲁迅不赞成“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而主张“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重伤者”,本文不是罗列事实,而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抓住电文“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要害,进行层层驳斥.  相似文献   

7.
一、速读全文,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板书图示。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友邦惊诧"论》全文,找出批判的几个对象。 (板书:"国府 "、"友邦 "、"日本 " ),接着再次速读全文,引导学生剖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国民党反动政府对爱国学生大肆诬陷,疯狂镇压,对"友邦"惟命是听,对日本侵略者不加抵抗,完全是忠实的 奴才 。显而易见,"国府 "与"友邦"、"日本"是 主奴 关系。日本"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还"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真是罪恶滔天,它是最大的 祸…  相似文献   

8.
“惊诧”,是一种特定感情的表露:大概是由于意想不到的情况,引出了无比惊奇的感情,既奔涌于心间,又流露于嘴脸。《“友邦惊诧”论》中所摘引的蒋介石授意的那则通电特别指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看来洋大人的惊奇感情是格外奔放的,远远超过一般,已经惊奇到了说不出的地步了。可是,触发他们的媒介却是这样微不足道;学生请愿当中出现的“一点纷扰”。因“一点纷扰”而“莫名惊诧”,洋大人这番不同凡响的表现是大可玩味的:此“惊诧”真耶,假耶?  相似文献   

9.
对于杂文这种文体,人们的认识至今还是含糊不清的.新近教学鲁迅的杂文,突有发现,觉得大师许多被称为杂文的文章,其实应该不能算是杂文,而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驳论文. 就拿他著名的《"友邦惊诧"论》来说,其实就是一篇标准的驳论文.该文开头第一段就摆出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的诬蔑,即敌论.其中,"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是敌论的论据;"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则是敌论的论点.一看就知,这是驳论文写作中的"树靶子"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名字称代有文章《“友邦惊诧”论》这篇杂文(初中语文第六册),是一篇声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政府的檄文。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注①)这篇驳论就充分地反映出鲁迅的这种硬骨头精神,体现了鲁迅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战斗风格。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在开头指出这次学生请愿的背景后说:“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这里的“安心读书”是针对蒋介石的谬论而发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  相似文献   

12.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时事短评 ,它以强烈的革命义愤 ,具体、确凿的事实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爱国学生的无耻谰言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妄图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 ,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的驳论文。教学时可通过“三看敌论点 ,三学驳论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看敌论论点的出场。文章引出敌论论点 ,树立驳斥的靶子 ,有别于一般驳论文。一般的驳论文一开头就直接引出敌论点 ,使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神气十足的形象 ;而《“友邦惊诧”论》则是先摆形势 ,交待学生请愿的…  相似文献   

13.
立意八法     
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讲究立意。刘勰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文心雕龙·总术》)要想使才思通达,立意深刻而新颖,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此外还必须通晓立意的技巧与方法。对比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了比较,就有鉴别;有了比较,对事物的认识才更深化。鲁迅《“友邦惊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应该有气势,所谓“一气呵成”、“文气畅通”,气所使然。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好个‘友邦人士’”,“好个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说:鲁迅“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友邦惊诧”论》就是一篇勾画“鬼脸”的杰出作品。这篇作品写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间。这一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很快地抢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并把魔爪伸进了热河、平津地区。这一切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他们在  相似文献   

16.
《“友邦惊诧”论》附记艺术效果谈————江苏/吴福根《“友邦惊诧”论》中的附记是鲁迅先生写完正文后的第二天,看到《申报》南京专电与《申报》“教育信息”栏内关于学生请愿惨遭残酷镇压事实的具体报道后,写下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看似赘笔,可有可无,实是神来...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在语文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搞好鲁迅杂文的分析和教学,是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以《“友邦惊诧”论》为例,谈谈教学鲁迅杂文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第三大题,出自高中第五册《呆气》一文的练习二。这一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应在什么地方?属什么关系?我们觉得值得讨论。试题第2小题的提示部分讲,“(这个长句)除笫一层外,其余各层都有一个标志意思转折的词。”这就明确告诉考生,这一复句不是转折关系的;这题的标准答案是“然”、“但”,显然出题者否认第一层在“然”处,或在“但”处。  相似文献   

19.
标题指瑕     
经常翻阅报纸,却翻出了笔者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来。现摭举三例。一、慎用“好个”诸如“教学有方“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等这样一些用于正面的褒义词,要是将“好个”一一用在它们的前面,其意义则完全变了样。这个“好个”可以说是用于“反语”的典型。鲁迅先生曾在《“友邦惊诧”论》中,  相似文献   

20.
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杂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笔锋犀利,语言泼辣,“像刀枪,匕首”,揭露实质一针见血。《“友邦惊诧”论》一在论证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