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总体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重点之一是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生产劳动实践的改革。从1989年起,我们根据国家教委指示,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始综合改革试点。实践证明,加强生产劳动实践,克服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四脱离”现象,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由此造成了培养人才的严重“四脱离”(脱离工农、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这种“四脱离”的结果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训练薄弱,缺乏献身精神;工程训练薄弱,使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与知能结构不完善,使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的话:本文是柯俊院士、孙祖庆教授、翁海珊教授于2001年10月在“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论文阐述了由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四所高校合作,以“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课题,进行了历时五年的教改试点和实践的初步成果。在征得作者同意以后本刊仅发表论文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原则、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大材料”试点班实践的体会三个部分。论文虽针对工程教育的本科层次,但对分会会员学校探索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会有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冯莉媚 《文教资料》2010,(32):142-14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工程教育面临一体化和实用方式的压力和挑战。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脱离工程实际、忽视实践环节等一系列问题.而毕业设计作为高等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其模式改革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经过五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认为继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我校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改试点是从1989年10月开始的。目的是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学校与生产实际部门在培养首都建设人才上的密切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寻找新途径。这项改革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6.
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形势。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要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这就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确立了指导思想。改革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办学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出科研成果。纵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误与教训。其中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已被事实证明是根据我们自己实践总结而成的高等工业学校办学的一条基本方针。当前,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必须贯彻这一条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产学合作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原理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形式,它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展示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建设人才的必由之路。自70年代以来,产学合作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教育界、产业界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对产学合作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意义就更加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8.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在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及措施,明确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探索如何使高等工程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因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即完成一个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因此,实践教学是工科大学教…  相似文献   

9.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呈现出理念系统、实施连贯、保障立体的特征,反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管是研究还是实践领域,均存在一些系统性不足。对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应突出: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加强特色办学,克服工程教育体制障碍;加强评价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强早期教育,奠定工程教育根基。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工程教育途径,北京工业大学自1990年暑期起,开始在几个工科专业的88级(本科五年学制)中,安排一学年在工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劳动实践的教育改革试点。我们认为学校这种改革有以下特点: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和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而具有长期性;把产学结合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劳动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以推动教育过程的改革,这将带动校内四年教育的改革,因而具有整体性;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是在工厂的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11.
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熙莹自1990年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国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高等工程专科学校解放思想、改革进取,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专科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实践,转变...  相似文献   

12.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先进教育方法,南京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旨在学习借鉴德国高等工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应用型高等工程(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并采用了德国“3+1”的教学模式,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方向作为试点,进行了“小范围、大幅度”的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介绍了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种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色办学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工程教育特色,注重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提升理念,创新文化,加强教学建设,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努力探索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性的工程技术人员。文章提出了一些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工程教育改革措施。结合通过专业评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建设过程,指出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改革、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提高专业教师工程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培养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程本科课程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是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三对基本矛盾。在我国部分院校、部分工程专业 ,专业基础不足、工程实践不足、人文教育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高等工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实现“专”与“博”、“学”与“用”、“做事”与“做人”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7.
黄炎培的勤工俭学实践与理论概述北京市教育局于东平我国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坚持改革旧的“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传统教育”。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大职业教育”观点,把勤工俭学、生产劳动教育做为一种谋生计...  相似文献   

18.
郑天禄 《成才之路》2009,(28):21-21
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并在重重困难之中前进的。尚存在许多问题和。瓶颈”的制约。因此,我们应该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探索出规范而有效的建设途径。一、要对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有准确的定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艰苦奋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鹭江大学学报》1994,(1):10-10
常德高专在专业改革中探索提出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分解为“基础教育-见习劳动-专业教育-顶岗劳动-设计答辩”等三个梯次五个阶段。整个模式以“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有步骤地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保证各类课程的理论教学都能做到“必需够用,恰到好处。”同时又能使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的训练.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需要与实践能力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改革方案,积极推进改革进程.此次改革对于打破高等工程教育的传统理念,对于教育界全面思考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对于各类工程院校探索刨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战略意义.在此重要时刻,需要注意以下四组范畴: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