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美学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其中"大美"观念便是先秦哲人对于审美形式、内容的独特把握,而崇高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审美范畴,我们不能轻率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2.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3.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审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在审美这一问题上先秦两汉儒家与古希腊罗马美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先秦两汉美学强调优美这种审美范畴,古希腊罗马美学更多的强调崇高这种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5.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6.
文质     
"文质"一词既可作为文论范畴的概念,也可作为审美范畴的概念。在先秦美学思想中,文与质涉及现实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所论的"文质"史观是源于先秦儒家规范,泛指文风的华丽与质朴。将这一概念移植到编辑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大”的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大”与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道”紧密联系,“大”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性。与儒家美学中的“大”受到天命论思想的约束不同,道家美学中的“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  相似文献   

8.
"礼乐"、"中和"的美学思想是传统儒家美学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是"美善合一",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中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和谐精神",是先秦诸子互相渗透、融合、妥协、完善的共同产物,是儒家"以礼治国,乐与政通"为宗旨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和"是多样性的和谐,"和谐之道"追求的不是一个声音、一种味道、一个思想,而是与之相反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和谐.礼、乐、刑、政,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同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国家、礼乐、刑政、习俗未发生重大变革,国家的政权稳定,凡事都以"和"为准则,社会、人民的生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具有不同内涵。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庄子诗学思想中的“大”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以"大"论尧."大"既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伦理内涵与审美悦乐协和统一的艺术与人生诉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孔子观尧,以之为"大",实际上孔子是在肯定尧之人生历史地表现为其盛(至)德与崇高、广大且光明之审美风貌的合一.  相似文献   

11.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单纯的"审美"境界,而是人们在"乐以行仁"的自觉努力中实现的一种特定存在状态,一种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审美又超越审美的"美乐"境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畏"是先秦儒家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这个概念最初并不是一个美学概念,而是一个表达一种自然情绪的概念。"畏"的发展,经历了从"畏天命"到"畏大人"再到"畏圣人之言"的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从原始的本能情绪到事神心态,再到审美心态的转变。随着"畏"的审美心态的形成,表现了中国所特有的融合本能情绪、伦理色彩、事神心态和审美心态为一体的"畏"的美学特色,从而丰富了中国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5.
"和"是先秦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伦理、社会、文化诸观念。从"和"的哲理蕴涵到先秦儒家以"和"为贵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展开,乃是思维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先秦儒家尚"和"的乐教观,除强调音乐艺术形式本身之和外,更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和谐,以及审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包括与外界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1,(Z2):46-47
主持人龙吟:刚与柔,如何各尽其妙?如何各放异彩?如何相生相济?下文为你阐说诗词中刚与柔的妙境——诗法指津阳刚与阴柔,又称"壮美"与"柔美",是文艺美学中的两大审美范畴,概括了诗词的两种不同艺术风格。"壮美"犹如进行曲,其特点是意境雄浑  相似文献   

17.
"趣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趣味"理论的源头,"味"范畴有着独立的、鲜明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味"主要是作为一种感官体验被提及和运用;汉魏时期,"味"开始逐渐进入政治、文化视域;唐宋时期,"味"进入文学艺术领域,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趣"范畴的出现,在丰富"味"范畴的审美内涵的同时,也宣布了"味"范畴黄金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虚实",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之一,先秦时期老子就认为宇宙万物是"虚"和"实"的统一。汉印延续的时间长达数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匠工的创作实践,在汉印中早也渗透了老子的"有""无""虚""实"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本文先提出一个普世性的自我的曼陀罗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基础,分析先秦儒家诸多有关于自我修养的论述,希望建构出"含摄儒家文化的自我修养理论",作为发展本土心理学或本土社会科学的基础。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心目中的理想,是每一个"人"(Person)都必须要能够成为"君子"。为了教导弟子们如何成为一个"人",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许多"智慧"的话语,一方面教导弟子们如何"以道修身";一方面要求弟子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增长,以走出自我的"人生之道"。本文引用德国文化心理学者Eckensberger的"行动理论",来说明儒家的自我修养理论,一方面与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行对话;一方面批判德国古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对于"儒教"的误解。借由本文的案例,作者希望能够说明,如何运用"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理论"以达成整合"科学心理学"与"意图心理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曾盛极一时,其持说立论与儒家多有不同之处,是先秦百家争鸣文化格局的典型代表。墨家对儒家观点的反对主要体现在其"兼爱"、"尊天"、"敬鬼神",以及主张"节用"、"节表"、"非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