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够成为俞敏先生的弟子,是我一辈子的幸事。这不光是因为先生是学贯中西古今、名重海内外的学者,从先生治学能学到真学问,也不光是因为先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而且循循善诱,在先生身边能给我信赖感和安全感,尤其是因为先生的人格,实在令我敬仰、令我亲近。这些年来人们总在说“师德”,从先生身上,我看到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时也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去“学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些话在我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会做“学问”?2000年10月15日—12月28日我在华东师大参加了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在确定课题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了了解中学课堂学生质疑的现状,以便于确定研究方向,于2001年元月15日上午分别…  相似文献   

3.
<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论基本原理研究队伍中,我是后学晚进。1995年,我到北师大跟随裴娣娜教授攻读教学论硕士学位时,王策三先生已不再承担硕士生的教学工作,但依然承担着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在博士生的开题答辩过程中,硕士生们偶尔也能领略到先生的学术风采。王先生一直关注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所以她的研究生能不时地见到王先生。一对王先生学问和治学要求的初步了解,是在参与导师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杨振宁教授说:"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缺乏创新思维。"李政道教授曾说过:"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源于思考,思考始于学习。由此可见,质疑、思考、学习、探究、再质疑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常常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探究的能力。我想,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真正以  相似文献   

5.
正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李政道教授也曾说:"求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的兴趣非常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在教学上如何鼓励学生  相似文献   

6.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有北大的,应该也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  相似文献   

7.
那年那月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应该还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中国哲学第一人”的学问大家金岳霖先生,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有趣”的人。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写了这位“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被选人苏教版高一第二册。这篇文章写了金岳霖教授许多“有趣”的方面,读来令人捧腹。“有趣”是解读全文的关键词,也是通向金岳霖先生内心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一、体育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陶先生的话道出了在现代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学科之一,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艾曙光 《留学生》2011,(8):50-50
收到邀请,让我作为车培根先生中国学生的代表,写一篇文章来纪念车培根先生的正式退休。作为韩国放送届的著名教授和学者,车先生的门生满天下,其中社会精英、栋梁之才比比皆是,而且韩国教授的退休仪式更是一件非常隆重和庄重的事情。因此,  相似文献   

11.
我去浙江大学任人文学院院长.有一位朋友经常对我很不佩服,他讽刺地说:"你去教他们写武侠小说吗?去教他们写明报式的社论吗?"如果武侠小说和我过去所写的那种政论文章可以教学生照学来写作,我当然乐于教导,但有些学问、有些文章是只能凭自己习得、由自己抒发的.所以我回答说:"我想去提倡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浙江大学向来以工程、自然科学著名,我希望中国所有学理工的人,身上也都带有浓烈的传统人文精神.你看华罗庚先生、陈省身先生、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竺可桢先生等等那些卓有成就的大科学家,哪一位不是对中国传统学问有相当高的修养.外国的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等,他们哲学上的造诣,恐怕还超过不少专业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2.
2000年 16期《山东教育》刊登的《如何对待作文中的社会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如何对待作文中的社会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而且更应该教授书本以外的社会实践生存方面的知识,勇敢地面对社会现实,大胆地将社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恰恰是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   我有一个大学毕业在太钢工作了九年的弟弟,一回到老家就和我谈起工作 经历,谈起工作竞争,谈起社会大学的学问要比围墙大学的学问高深得多,并埋怨父母及做兄长的我在上学时从不提及有关社会生存实践方面的问题,以致…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笔者认为现代教学中做先生的“一面学”也应该学会向学生学习,即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4.
<正>50多年前,哲学"教科书"或"通俗读物",大多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来表述哲学的"定义"。我们在大学学习时,对这个表述有过争论,我属于"质疑派",总觉得这一表述不够直接、确切。1962年,我在户县(现为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二中任教时,学生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因此,我在写"25.学生疑问摘编"时,就把"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还是世界"作为第一个问题。为了弄清我的不解,也为了以后教学中便于解答学生的疑问,我向艾思奇先生写信,表达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真情季羡林     
蔡德贵 《中国德育》2009,(12):79-81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留下了博大高深的学问,也留下了芳菲四溢的品格。 先生的学问非我等门外人可以问的,但先生的处世风范是各色人等可以学的。先生是“学界泰斗”,更是做人的大师。大师者,待人以真情也。  相似文献   

16.
那年那月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应该还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那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事实上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相似文献   

17.
我与北文先生相识相交转瞬间已廿馀年了 !北文先生长我十六岁 ,以年龄、学问、人品而言 ,他都是我深心钦敬的师长 ,“予私淑诸人也”。而北文先生却始终谦抑自处 ,以朋友待我 ,坦诚平易 ,使我与先生共事相处 ,如沐春风 ,毫无疏隔之感。廿馀年来 ,我学问的长进 ,事业的成绩 ,人格的修立 ,无一不获益于先生的耳提面命之教 ,感铭之情 ,非言语可述。我是 1974年调入刚刚恢复的济南教师进修学院的。这所学院创建于 195 2年 ,当时北文先生是最早调入的一位文科专任教师 ,他对济南的师资培训工作 ,可以说是立下筚路蓝缕之功的。但当他进入学院之后 …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三周年纪念晚会上谈到了“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是:“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么进步?陶行知先生认为,“集”是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的方法之一。“集”是“搜集”的集。笔者认为:可以收集以下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问有进步。  相似文献   

19.
甘惠芬 《广西教育》2009,(25):41-41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被扼杀了。其实,提问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李政道先生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堂教学,也强调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应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引导和训练学生自主生成问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呢?  相似文献   

20.
<正>大凡有成就的学者,都得益于书目的指导。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陈垣教授十三岁读《书目答问》。后来他在给学生谈他的读书治学经验时还谈到《书目答问》,说:“我一看,觉得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余嘉锡先生作学问也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他指导他的学生来新夏以《书目答问补正》作为目录学的入门读物。曾国藩读书也非常讲究择书。他在《圣哲画像记》中说:“书籍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历史和事实证明,利用书目选择阅读是最便利、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