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过程及原因。英、法、俄、美、德、日等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最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特别是美国在华势力急剧扩大;一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  相似文献   

2.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始,宣统皇帝退位止),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和甲午战争前,法国就积极参与了西方列强对华贷款的竞争,不过,此时各国均各自为政,并未形成联盟。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列强经济侵华的主要手段,在激烈竞争中,法国与俄国、比利时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贷款权,同时,法国为了自身利益又与竞争对手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团,不惜“牺牲盟友利益”共同瓜分贷款份额.扩张势力范围。法国与俄、比的特殊关系,还表现在法国承购俄、比难以承担的贷款份额.与俄、比合组公司、银行贷款.从而形成掩盖在他国名义下的法国债权,在估计法国在华侵略势力时这一事实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说明】1.本专题主要讲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历史。2.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因此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巴黎和会是“一战”战胜国制裁战败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凡尔赛体系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没有按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巴黎和会之后,美英日在这一地区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历来是帝国主义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争夺的主要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凡尔赛体系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没有按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巴黎和会之后,协约国在这一地区矛盾日益尖锐。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曾预测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直到1892年恩格斯还认为:欧洲工人阶级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国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保证。”不久他又指出:“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  相似文献   

8.
殷俊 《新高考》2006,(3):28-33
[学法点津]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两班牙、葡萄牙等目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做法及其影响。明确本专题的重点: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与外交政策,英国、法国、美阁、德曰、俄国、日本兴衰的基本情况。难点:大国兴衰的经验与教训,这些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原冈及影响,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如何认识丰要大国不同时期所制定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98页:《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一节中,将俄国同英法相提并论,共同称为资本主义列强,欠妥。因为,俄国在欧洲的扩张主要在18世纪;在中亚扩张开始于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才吞并该地区。对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占领则是通过1858年《中俄爱珲条约》和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课本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一目中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则是1853年至1856年初。由此可见,俄国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主要在1861年前。而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课本第83页“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第…  相似文献   

10.
“三国干涉还辽”,使德俄法在极其矛盾的心态中联系在一起,迫使日本把已经割让到手的辽东半岛退还中国.此事件之成功不仅对欧洲国际关系影响深远,而且对远东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中国满洲成为日俄争夺的主要目标和在中国攫取利益的一张政治王牌。“满洲”问题不再是中日俄三国之间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较量的一个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把落后的中国和朝鲜作为侵略和争夺的主要对象,英、法、日、俄、美、德、意等列强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背着清政府句心斗角,明争暗夺,终于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们又明火执杖,趁火打劫。之后,又以“友人“、“恩人“的面目,诱逼清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终于达到了彻底瓜分中国的目的,中华民族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100页“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一目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在这里不论是在题目中,或是在正文叙述中,都把克里米亚战争定性为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甚至在第98页这一节的题目就是“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这是非常不合适的。略微懂得历史的人就会清楚,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是一个封建大帝国,根本不能算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推…  相似文献   

13.
俄国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曾比较活跃。后来之所以失败,一方面因为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和俄美公司商业和政治上的失败;另一方面,俄、英、美在美洲的争夺目趋激烈,俄国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被迫调整对外战略,退出美洲而保障它在欧亚的势力。俄国的北美殖民活动及其退出对北美地区及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3,(10):20-21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定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国际方面,关于《马关条约》的纷争,主要集中在割让辽东半岛的问题上。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俄国政府就正式向法、德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为什么“干涉”?日本为什么“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呢?俄国是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同英美等列强竞争,企图通过进一步扩大领土的办法来弥补经济力量的不足。列宁指出:俄国“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本上都有割让土地的内容。可是,《辛丑条约》却一反常规,居然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其原因除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给列强以沉重的打击外,列强之间意见不一,矛盾重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列强之间既相互勾结,又彼此争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列强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并空前激化。其间主要矛盾有俄日矛盾、英俄矛盾、英法矛盾、美国和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其中英、俄、美、日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俄国在列强瓜分中国的角逐中表现最为积极。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成功,日本…  相似文献   

16.
随着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荷、英、法等国纷纷成立了贸易公司,它们既是商业垄断机构,同时又是本国政府殖民政策的执行工具.在这种殖民浪潮的冲击下,俄国也不甘示弱,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俄国的对外扩张中也出现了与荷、英、法等国类似的殖民垄断公司.俄国为了控制被远东地区及北美,也在俄美公司(1799~1868年)的名义下进行殖民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注意到俄美公司在北美大陆的领土扩张,而忽略了它在远东地区的殖民扩张.以及对俄国在远东地区所起到的作用.论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课本有关俄国社会性质的表述前后矛盾。课本第83页在表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时写道:“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据此可知,1861年改革前,俄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因此,课本第84页在表述1861年改革的影响时写道:“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课本第100页写道:“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化的道路与特点"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16日至21日在郑州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历史研究》杂志社和郑州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来自全国26个单位的4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0余篇,集中讨论了英、法、德、俄、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化的道路及其  相似文献   

19.
X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同样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同时并存的还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②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32页)说:“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认为英、法、俄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中俄国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