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唐漫游之风是盛唐山水诗产生的土壤,盛唐山水诗多是诗人在漫游中抒写的,漫游推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漫游伴其一生,并对其进取求仕、仕隐矛盾、释老隐逸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孟浩然山水诗歌中的意象塑造、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也是在漫游过程中形成并逐渐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范式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盛唐,孕育着无限繁华与荣光。她的意义,已远远不只是历史某一段的代言。李白与杜甫,奏响了盛唐之音的绝唱,他们各禀千秋却又惺惺归一,彪炳同一时代的两种模式,诠释异同交织的盛唐气魄。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也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然而,孟浩然并非无意入仕之人,他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世的强烈愿望。其诗作《望桐庭湖赠张丞相》就表现了他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  相似文献   

4.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诗坛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颗明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无比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多采多姿的民俗风情,也不仅在于反映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矛盾。盛唐边塞诗的价值更在于它堪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本文就此略述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 “盛唐之音”的提出由来已久,林庚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期著文倡言“盛唐气象”,指出李白诗歌充满乐观情绪,少年的解放精神,青春奋发的感情,以为李白是最典型的“盛唐气象”的代表。而后,林先生在1958年发表《盛唐气象》一文,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指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八十年代初,李泽厚光生论道:“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惋。这就是盛唐之音”。他进一步指出:“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此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  相似文献   

5.
清真之美是盛唐诗人普遍的审美趋向,不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诗歌理论上,这和盛唐时期统治者的提倡,文人心态以及道教、道家思想的繁荣发展和广泛传播密切相关.这是只有到了盛唐才有的如此普遍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6.
洛阳与武则天的“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的存诗中,"颂"的比重是最大的,共39首。她的《颂》诗,也就是说,她做为一名政治家所做的政治宣言,全是在洛阳发表的;大部分《颂》诗,用四言写成,具有帝王之气,也是在洛阳呈现的;诗境的开阔和气象的宏大即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从洛阳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诗坛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颗明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无比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多采多姿的民俗风情,也不仅在于反映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矛盾。盛唐边塞诗的价值更在于它堪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本就此略述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时代强盛的最重要标志,盛唐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盛世之巅的最本质因素.即是高度和谐。盛唐文化的这种和谐的核心要素,是其它时代和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比较李杜而言.王维诗歌似乎更能够体现盛唐盛世的社会本质。诗歌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的成熟,是意境的生成,以此观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王维生当盛唐盛世,其诗以意境创造的“极致”,实现了对盛唐盛世的最本质、也最传神的艺术传载,创造出超以象外的艺术极境,孕育了中国艺术最纯正的和谐精神,成为和谐美的最生动标本.成为艺术再现盛唐盛世的诗歌经典。  相似文献   

10.
七言古诗在盛唐走向全面繁荣,其诗歌形式较之初唐有了很大发展。盛唐七古的体制呈现整体收缩趋势,内容节制收敛,章法精宕,句式与声律的运用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更注重骨力和气势,对七言古诗走向完善与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代表窟,窟内南壁观音经变同属唐代艺术精品,学界传统认为该铺经变为盛唐作品,是在洞窟营建之初与其他盛唐壁画同时绘制.但是经过我们对洞窟营建的考察发现,第45窟作为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观音经变如同窟内其他几身中唐补绘的观音、地藏菩萨像一样,实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与窟内及其他窟相关的盛唐、中唐壁画作一比较,发现其确与盛唐壁画有所区别,却与中唐壁画有所联系.同时,作为当时独特背景下观音信仰的流行,观音经变的绘制也符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的结果表明,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不大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属于洞窟营建之初整体设计思想与布局观念指导下的一部分,绘制于盛唐第一次营建之时,而应该是受吐蕃战争影响下洞窟停工后的续修补绘作品.具体的时间有可能是沙州陷蕃(786)前,仍属盛唐时期,但不会早于东壁门南补绘盛唐观音立像;也有可能晚到沙州陷蕃后的中唐时期.无论如何,该铺观音经变作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或贬低该铺经变之艺术、历史、学术价值,它作为莫高窟唐代艺术之精品与代表作仍无疑问.  相似文献   

12.
盛唐文化以其恢宏的气度,雄豪壮伟的风格,将中国文化推向了新的高潮。其间自有“感时报国恩;拔剑起蒿莱”般的豪情壮志,扬名边塞,垂芳百世;吹响了盛唐之音的号角;而在壮美、急骤的羯鼓刁斗声中,在艰苦繁难的风沙影里,也包融着一片健康、明快的生机;在边塞涛外别树风景,显示了盛唐之音优美、静穆一面,这便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被苏联汉学权威费德林称为“八世纪出现的最杰出的风景诗巨匠、诗人和画家”的王维,则是盛唐文化中一座光耀千古的丰碑。在“格高气畅”的盛唐之音中,王维奏出了清新、明丽的旋律,在世俗功利之外独辟胜景,在自然与人之间契悟天机,任运自然,纵浪大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3.
"盛唐之音"最早是林庚在《盛唐气象》一文中提出来的,从而引发学术界激烈的谈论。在恢复高考制度、知识分子畅所欲言的时代背景下,李泽厚以遵循历史真实的文学研究思维、共性与个性相比较的文学研究方法和切身体悟的文学研究方式对"盛唐之音"进行研究,并提出真正的"盛唐之音"是李白那种抱负满怀,突破传统的约束羁绊,欣欣向荣之音。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盛唐时期的代表,王昌龄的成就不言而喻,豪放与悲怨是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尤其是其边塞诗,韵味独特,既有慷慨之词,也富幽怨之情。当然,除了边塞诗,其他题材的作品也有这种风格存在。其中,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灵活自如的场面描绘、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意境都是这种风格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这与他的个人性格、生平履历以及他倡导的诗论不无关系。作为盛唐诗作的集大成者,其边塞诗凝聚的豪放之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这种豪放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15.
对于汉魏诗歌的优劣得失,严羽的《沧浪诗话》从其"兴趣说"出发,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具体来说,也就是一方面从兴趣之发的自然性、不可捉摸性也即无迹可求性上来看,汉魏之诗明显优于盛唐之诗,只有李杜少数大家才能与它相匹敌,而另一方面在兴趣所蕴含的哲理及语言表达上,汉魏之诗又明显劣于盛唐,与李杜等诗歌大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由于《沧浪诗话》自身体制的限制,严羽的有些表述并不太清楚,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加以梳理,其基本意指还是不难察见的。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杜甫以特有的沉郁之风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他不但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从他开始,中国诗歌逐渐表现为另一种样式,他以独特的方式对盛唐之音进行了解构,开启了宋学之津门.本文试图从杜甫解构盛唐之音的角度阐述其"导夫先路"之功,并从中管窥唐诗与后世诗歌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始终是孟浩然自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陇右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盛唐诗人王维、高适、杜甫和岑参出于不同的缘由,曾先后到过陇地,他们笔下的河陇之作早已成为我们了解唐代陇右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那些反映其陇上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诗作,能够折射出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使其成为陇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9.
岑参与高适齐名,向来以边塞诗称于世,被推为盛唐边塞诗派之双壁。但是,无论就岑诗的数量比例还是总体成就而言,“边塞诗人”的称号,都不足以概括其诗歌创作,尤其不能全面地反映岑参在盛唐诗坛上所起作用和应占地位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岑参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和发展付出了创造性劳动,从而赢得了边塞  相似文献   

20.
盛唐处于文化多元的时期,也是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整合融合的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广泛传播,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李白生于盛唐,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其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