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武”字寓意的全面解读,影响着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定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武”字的形质意象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止戈为武”“执戈而行”“武舞同源”和“神之足迹”都是从象形角度对“武”字内涵的多维阐释。根据形以呈象、象以尽意的思维逻辑,解读甲骨文“武”字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象”和“会其意”,对应“形、象、意”的不同维度,甲骨文“武”字分别呈现“征伐、权力、威势”三重寓意,即以“兵足”之形,呈“权力”之象,寓“威势”之意。只有站在“势”的高度通览“武”字的多重意涵,才能准确把握尚武精神的实质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只有从至尊之“势”出发,才能会悟古人赋予甲骨文“武”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2.
俞莹 《收藏》2020,(1):24-25,24
内蒙戈壁石无疑是当代赏石最具代表性的主打石种之一,其质、色、形、纹都有独到之处。不过,真正能够在质、色、形、纹四要素"全面发展"的也是少之又少。这方内蒙戈壁石"马上封侯"(宽16厘米,高12厘米,厚8厘米,倪国强藏),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性藏石。这方内蒙戈壁石,属于表层石,风砺度极好,自然包浆滋润。色泽呈红褐色,局部为绿色...  相似文献   

3.
王际朝 《收藏》2009,(6):128-129
“启介”即“噶启介”简称,意即七分五厘币。“启介”铜币分为早期、后期两种,因后期铸造的“启介”铜币为花瓣形,故称花瓣形“启介”。币材质为紫铜、但在花瓣形“启介”铜币中也有稀少的黄铜质。由于较常见,故在国内外钱币目录中均有刊录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古代体育乐舞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我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尤其是研究古代乐舞对后世体育的影响,不能不深入研究体育乐舞的源流及发展演进。在原始社会,舞蹈与体育二者是不可分的。乐舞是一种人们通过身体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情绪的活动,且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古籍中就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深刻表述。远古时期,“武”“舞”不分,刘师培在《古乐原始论》中论及舞的功能时说:“伸展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应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衍”。说明远古时武、舞统一,且远古人们在“舞”的过程中交流着“武”,提高了  相似文献   

5.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武"和"侠"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所蕴含的传统武术文化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来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创意成分;侠义精神是在武德基础上的拓展;"侠"通过以"武"为主体的侠义行为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西方武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中西方武文化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析两者差异性的根源,为中国特色武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先秦时期的尚武精神为中西方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中西方武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开始显现;秦汉以后,两种不同特征的武文化体系逐渐成熟,并沿着各自方向发展.西方武文化依然沿袭体育与军事结合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的武文化则走上了多层次的民族化发展道路.西方的武文化呈现出单一性发展特征,中国的武文化则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少林武术的禅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的发展、禅的诞生以来,谈禅论武习武修禅之人众多,但说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难用文字和语言表达,但禅武渊源极深,其关系密不可分,它们同出于名振中外的皇家敕建大寺、号称“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达摩祖师在传佛教禅宗的同时,为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恢复,保持健康的状态,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就总结了调身、调息、调意、调心的方法,和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作用的“易筋”“洗髓”  相似文献   

10.
马形 马形为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之十,其盘练单把有夜马奔槽、野马蹿道、野马蹬腿和野马疾蹄等式。拳经云:“三拳者,攒、裹、践,攒拳者,形侣内;裹拳者,数虎躜;践拳者,马奔连。”  相似文献   

11.
李洋  马金戈 《体育学刊》2012,(6):123-126
对唐豪的武学思想进行研究。纵观唐豪的著作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武学思想主要有博采众长、摒弃门户之见的武术学习思想;以武强国和以武救国的实用武术思想;严谨求真、驳斥虚假的武学考证思想。  相似文献   

12.
欧久 《收藏》2006,(9):113-113
长江奇石是著名观赏石种之一。其体量一般为10-35厘米,大小适度,适于家庭陈设把玩。它形体饱满,线条婉转,图案纹理清晰明丽,水冲度极好,与其他江河卵石相比更为精致圆融,细腻光润。笔者收藏长江奇石多年,有几方珍品形、质、色、纹俱佳,愿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3.
尹钊  刁海军  傅克健  王颖 《收藏》2009,(3):142-143
在中国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中,灵璧石被排在首位,其形、声、色、纹、质、势六者兼备,早已名扬四海。宋代杜绾所著《云林石谱》将灵璧石排在第一位,谓其:“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象,或成峰峦,蜿蜒透空,其状妙有婉转之势,叩之铿然有声”。灵璧奇石早在殷周时期便有采集,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183;禹贡》中就有关于“泗滨浮磬”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潘双喜  潘双喜 《精武》2005,(11):48-49
柔拳为少林拳中的上乘功夫,与心意把,二十四路弹腿同为少林镇寺之绝技,很少外传,相传柔拳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其拳理尊少林武医结合之法,以医养武,以武扬医。经常练习柔拳,有通经活络,  相似文献   

15.
《心武残编》是清四大象棋残局名谱之一.现收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心武残编》“韩应陛稿本”保留了《心武残编》原作者薛丙老前辈对其所收集“残局”的最新也是最后30余年的研究成果,国内目前尚未有人涉足该领域的研究.另外,“韩应陛稿本”较之《心武残编》其它版本多两篇序,分别为韩应陛、薛丙二位先生所作,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明确“武”字的确切含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字的基本含义和哲学意蕴进行考辨。结果显示,后世关于“止戈为武”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止”字的释义上。语言文字学界从字的象形会意视角将“止”字释义为“足,足趾、行”,认为“武”字的本义是“征战、征伐、示威”;而武学军事学界从战争观、军事观、武德观视角将“止”字释义为“制止、止息”,认为“武”字的本义是“止息干戈”。文章认为,两种不同层面的观点均非是对“武”字圆满阐释,“武”字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动武”与“止武”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从文字结构的角度出发,"止戈为武"和"正弋为武"是"武"字结构的两种形式,由于结构的不同,其意义也各异。此外,有些学者认为"武"与"吾"相同,在强调技术之时,更注重建立在器物层面之上"德"的修养,即君子论剑,比的是"德"和文化修养,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文章通过对"武"诠释,让人们对武术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也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古代中、西方武文化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探析中国特色武文化形成的因素,为中国武术民族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表明,产生于相同时代的中西方原始武文化,却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演变成为两种截然不同文化体系。从两者演变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中西方武文化在本质上没有差别;秦汉以后,两者特色的武文化开始形成,并一直影响着中西方体育发展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浅谈武勇、武艺、武术的本质区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一些有关武术的论著和文章,比较普遍地提出了如下几个观点:1.武术,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优秀遗产,武术是中国特有的;2.自原始社会始,就有了武术,甚至就已经成了原始的体育中的一种手段,可谓自古有之;3.有武皆有术,有武有术皆为武术,把武勇、武艺、武术混为一谈。翻阅古代典籍,历史地去做一番考察,就不难看出:以上提及的结论,是值得提出质疑并需探讨一番的。为引起对这一存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63载办学历程中,我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的办学之路,秉承"树人为本、质量为根、师德为先、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我校"校园舞·武" (即校园排舞和传统武术的合称)通过课题引领、校本开发,实现课堂教学、大课间共享、夏令营宣传、全国阳光体育展示、国际研讨交流等,已经打造成我校的体育特色,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特色发展制度建设 学校把"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十二字方针作为"校园舞·武"特色项目开发的理论依据,打造"校园舞·武"特色品牌;以"健康快乐"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为发展方向,以"三好四美"为发展目标,理念、方向、目标构成"校园舞·武"特色建设的"三维理论";同时,结合学校特色,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及实施;做好各时间段的考核评价,并积极做好反馈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