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后殖民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杂交性"是反文化霸权的一项重要策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翻译中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推动文化平等交流和融合,译者应越来越多地采用以源语文化为中心,传播异域风情的异化翻译、异化策略,逐渐成为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这已经成为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谭蓉蓉 《考试周刊》2012,(33):15-16
翻译活动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本文在阐释翻译活动与文化交融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翻译对推进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充分认识翻译的跨文化意义,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翻译活动为媒介,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和中国文化的外译,在交流对话中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翻译界逐步从外译中研究转向中译外研究。中国译者通过汉英翻译承担着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重构中国文化形象的使命。要在中国文化形象传递的真实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中国译者既需要根植于本土文化身份又需要具备全球文化身份,本着世界主义和平等交流的胸怀进行汉英翻译,才能客观阐释中国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4.
季亚文 《考试周刊》2009,(36):38-40
本文从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文化全球化现象和关于中国典籍翻译的问题三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典籍翻译,最后得出了在中国典籍翻译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加强"文化平等对话"的自觉意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由于国家之间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国地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体现在翻译活动中。因此以英美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在翻译输出的过程中形成霸权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话语霸权变得日益显著,对弱势国家话语权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本文从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出发,浅谈文化霸权现象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属于成熟的政治、道德文化,长于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与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不可揉进西方文化那种追逐物质利益的精神。中西文化极难融合,是科学社会主义消弭了中西文化的鸿沟,但中国文化仍应保持自己在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方面的优势。毛泽东“大体平均”和消灭不平等身份关系的主张是中西文化融合方面的伟大创举,奠定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苏姗·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是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中,不同的语言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翻译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在巴斯内特及其文化翻译学派看来,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将被颠覆,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将成为新的关系建立的基础.这将有助于消除东西方文化的天然屏障,使得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弘扬东方文化并使之与西方文化得以平等对话,也成为当代中国翻译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吕汝茵 《文教资料》2008,(12):60-61
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方面的"翻译逆差"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媒介尽快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传播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因为异化翻译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或文化较量的舞台上,异化翻译可以其特有的锋芒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为民族间平等对话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翻译历史上三种对待异域文化的不同态度从而导致的三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三种对待异域文化的不平等的态度是不太妥当的,文章试图提出一种公正的态度,从而为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文学翻译作为较高层次的翻译也不例外。以劳伦斯的《彩虹》中性描写的翻译删节问题为引,指出由于中西性观念的不同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面临一些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必须对译作进行文化过滤,以使之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译者如何在形式和内涵上达到对等? 本文就此通过具体的事例谈及了在考古翻译中的三种不同的风格。不少译者为我们创作了“形”“神”兼备的译文典范,但部分涉及到中华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的特有文化意象,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环境里,才能详尽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吴菽蓉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11-112,132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体现了对翻译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研究领域对跨文化翻译中译者角色的再思考。忠实与叛逆、归化与异化、缺省与补偿是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译者在处理原文化与异文化中应考量的三个主要关系。促进各文化之间平等交流、和谐共生是新时期译者应承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可以在特定的翻译情境中选择特定的翻译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实施文化霸权主义。中国译者应以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为翻译目的,在翻译时有必要尽量采用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了翻译界关于可译性观点的基础上,文章首先肯定了文化的可译性,而《红楼梦》中大量文化因素的成功翻译也证明了这点,同时指出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文化的可译性只能是个限度的问题,这是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和探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寻找其解决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译者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和实际的翻译技巧为我们进行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最后指出,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损失不可避免,但随着文化交流和渗透的不断深入、译者自身文化素质及译文读者对异域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文化可译性程度必将越来越高。尤其在当今的世界发展形势下,把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介绍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文化之一,其英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目前徽文化英译中词汇空缺、句法结构差异、缺乏对"美"的文化考量等现象,译者应采用增译及意译的方法翻译词汇,构建完整的句法结构,把握原文整体意象,以满足原文的修辞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