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2.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在浙江,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中学毕业后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1987年1月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接二连三地发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引起不小的震惊和关注,余华本人也因此名噪文坛,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鲜血梅花》、《命中注定》,中篇小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接触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的中文系正在流行先锋派小说,所以也就胡…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余华在1985年以后,一直处在中国小说创作文体和观念实验的最前沿,他以自己一系列独到的小说作品而受到阅读和批评界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但自从他的中篇《活着》发表后,其创作风格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觉地颠覆了他此前创作的“先锋性”,而重新回到浩荡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洪流之中。本文将从余华《活着》创作前与后的对比中,来具体考察余华创作道路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陈洁琼 《现代语文》2006,(12):55-56
余华、莫言等人是较早从“先锋派”热衷于本实验、叙事方式探讨中突围的作家,他们90年代后的作品更多的以平实的语言格调和人精神的关注,完成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化。其中以余华最具有代表性,早期创作中,余华在杀戮、残暴、鲜血中沉湎不已,《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现实一种》等堪为代表,充斥其中的无不是血淋淋的暴虐场面,令人心惊肉跳。而90年代后,他的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乃至最近出版的《兄弟》等更注重揭示生存的苦难意识,精神的痛苦裂变,更多的是接近现实与本土化融合,在本实验后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型。  相似文献   

5.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作有巾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以及一些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中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重读《活着》:探析余华创作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在《活着》中塑造并讴歌了一个做稳了奴隶的阿Q式的福贵形象,表达出他对“活着”的庸俗理解。论文重读《活着》及其前后的其它作品,探析余华创作从“狼图腾”到“牛图腾”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7.
潘慧莉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59-61,115
余华是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活着》,《话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寻找温情世界,挞伐无情世界,进而赞美温情世界,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活着》发表之前,余华一直是和先锋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但《活着》的发表,让读者看到余华并不总是和先锋保持一致。这部小说摆脱了形式的探索和先锋性,开始关注人物和意义,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些符号,而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的意义,作者所表达的苦难也是实在的、具体的。《活着》显示了余华对价值和意义的认同,也流露了他对过于追求形式的先锋文学的某种反拨。  相似文献   

9.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一批作品的相继发表,作为80年代新潮作家代表的余华逐渐开始了他的转型,他的小说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坛上。余华迎来了他创作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是他小说理论转变在创作上的  相似文献   

11.
肖阳 《青年教师》2007,(5):32-35
新课程改革,使得余华的一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中。这是中学课本第一次收录余华的文章,也是第一次收录先锋派小说家的文章。近年来,许多人开始研究余华以及他的作品。但是,我认为,这些研究性的文章多停留在归纳余华生平,总结余华发表过的文章大致内容上。  相似文献   

12.
吴崑 《培训与研究》2009,26(4):8-10
自相继发表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后,有评论根据上述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变化,认为余华叙事风格发生明显变化是其由先锋重又回归传统的表现。余华是否已然向传统回归?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认为余华虽已进入转型期,但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却仍然保持着与其“先锋期”相似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谢思宁 《中文自修》2023,(11):45-46
<正>推荐书目:《活着》》余华著推荐理由:《活着》终于读完了。放下书,心痛起来,悲哀福贵活着的艰辛,人生之路行得艰难。掩卷深思,最终将自己的感受倾诉在字里行间。《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时代”“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人一牛孤独而坚强地立在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14.
余华作为蜚声国际的先锋派小说家,凭借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以解剖刀似的犀利、冷峻目光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其代表作《活着》充满着悲悯之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余华通过描述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即与他相关的四代人的悲剧命运,展示普通老百姓充满苦难的生活,给人们提供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5.
余华(1960~),我国当代著名“先锋派”作家,浙江杭州人(原籍山东高唐)。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师大研究生班。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星星》发表于1984年第1期《北京文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多部中短篇和长篇小说出版。现定居北京,为专业作家。最近,他应邀在一场以“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论余华小说的人性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但是,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为了让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他开出的药方就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去消解一切对于人的生存不利的因素。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之后带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它展示了余华在叙事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与余华之前发表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相比,可以从主题和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兄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余华是 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 ,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寻找温情世界 ,挞伐无情世界 ,进而赞美温情世界 ,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 ,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由“先锋”向“写实”回归。《活着》是一部纯净的作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显现出了余华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活着》——以生命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以生命叙事,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放大叙述生者的痛苦,运用反讽叙事表达对生命关怀,用死亡突出活着的伟大。余华在这种个性叙事中关怀生命的生存,关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为生命找到了归宿———归于平淡。余华强调忍耐,强调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包容”是他生命哲学的核心,他的这种生命哲学源于他头脑中那种超脱的道禅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