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功能,广播是声音的蔚为壮观的大舞台。声音是极富表现力的。巴拉兹和普多夫金都认为:“声音具有一种显示诗意的能力。”(转引自亨利·阿杰尔: 《电影美学概述》第70页)。广播文艺以声音造型见长,可谓集声音之大成。它“以声叙事”、“以声达意”、“以声咏情”。“以声立戏”是一种借声音、“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广播文艺有别于旁的姐妹艺术。如绘画,它用线条、色彩形象地再现现实,画面形象睁眼可见,神韵生动;雕刻用金、石、土、木形象地再现现实,有形有体,可视可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表现人真实情感的艺术,折射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是我们了解文化最形象生动、最全面概括、最简便快捷的途径。拉斯·冯提尔曾形容自己的电影为“对自己幻想的黑暗世界的一瞥,探索自我恐惧以及反基督者的原始本性。”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总是试图用梦幻隐喻真实,在剥去一层层虚伪的外壳之后,裸露出的却是人贪婪、自私的本性。拉斯·冯提尔正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人类的劣根痛斥的淋漓尽致。《反基督者》取名来自于尼采的著作《反基督》,尼采的一句“上帝已死”十分震耳欲聋,但是拉斯·冯提尔走的更远、野心更犬。  相似文献   

3.
列宁曾对早期的电影新闻片给予这样的评论,说电影新闻片是“政治性强烈的形象化的政论”。列宁的这一论点精辟地提出了电影新闻片所具有的“政论”的新闻属性和“形象”的艺术属性。今天我们运用这一论点来看待和研究电影新闻片的后继者——电视新闻的特性,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同样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一、电视新闻两种属性的客观存在 与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相比,电视新闻是后起之秀。它以鲜活的画面、真实的同期声和实况音响及其画龙点睛的旁白、解说等综合性表现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传媒中社会影响力最广、受众最多的佼佼者。 电视新闻之所以后来居上,除了依靠现代电子和通信技术的支持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其综合性表现元素,通过展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来感染受众。电视新闻是靠摄取活生生的、实在的、可视可感的形象,报道新闻事件、传播消息内容的。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与电影、戏剧等艺术创作有着共同之处,即是靠“形象”说话的,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电视新闻的产生、形成及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艺术作品创作的特征,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象思维。 不论是专题类、评论类的新闻还是简短的消息类的新  相似文献   

4.
电影中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形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电影作为传播媒介,以其文化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影响着大众的生活与观念。以图书馆这一社会机构和图书馆员这一社会职业的性质和现实的特征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电影中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形象渐趋成型,它们反映着也影响着大众的观念。电影中的图书馆主要体现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信息中心、爱情滋生地或作案场所。电影中刻画的图书馆员形象大多为女性,而且眼镜成为图书馆员最主要的身份标签。作为图书馆人应在观影之余审视自身的社会身份,善者而从,不善而改。  相似文献   

5.
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机器人用科技创造出了虚拟的现实世界“Matrix”.并让人类精神在其间活动。如果说这是沃卓斯基兄弟对于未来的想象.则起码在信息时代抵御病毒的战争中.这一切已经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6.
把经济新闻写成美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新闻能不能与美“汇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由衷地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经济新闻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这一目标,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写成美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经济新闻写成可读、可感、可知的美文。一、红线贯串、形象生动。搞经济报道应该像搞科技等报道那样从技术性和业务性中跳出来,以人们可知、可感形象…  相似文献   

7.
“tie-in”中文是捆绑、搭配的意思,在其几个相关词组中,“tie-in sales”有“捆绑销售”之意,通俗来讲,就是商家所谓的“买一送几”;另一词组“tie-in film”则特指电影附加产品,是一种与电影相关联的各种商品,即同时出版改编的小说或原声带专辑唱片;而现在在国内的出版世界中,“tie-in art”这一词组则指与图书相关联的其它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将已出版的图书内容改编后制作成电影,然后依据电影内容再重新出版一部作品。因此,依笔者之愚见,图书与电影的“tie-in”关系似乎用“联姻”一词更能加以形象地说明。  相似文献   

8.
一讲到蒙太奇,人们立刻会想到电影,似乎新闻与它无缘,其实,把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有的艺术手段借用到新闻写作中,已经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结构方式。蒙太奇原意为构成、装配。用于电影电视,指对镜头的组合、分切技巧。又称“电影文法”,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一部电影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接起来的。但在制作过程中,又必须把内容分为许多不同的镜头,然后分别拍摄,再按统一的构思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使其形象、情节、环境完整,并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的作用。运用蒙太奇,可以达到结构严整,条理贯通、展现生动、节奏鲜明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张昆  王臻 《编辑之友》2023,(1):102-109
奥斯卡电影是美国文化的“先行军”,研究其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把握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图。奥斯卡电影里百年中国形象经历了从“东方古国”到“落后中国”“摇摆中国”再到“多元邻国”的嬗变,总体表现为多重性和复魅化的奇观社会。奥斯卡电影全球票仓布局与“两个美国”共同促成了这一形象的生成,美国电影文化力又按照自身价值体系改写中国文化,所塑造的“球土化”中国形象表征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拼贴与重组,也带给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迷思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各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特殊的信息承载体——语言。报纸是文字语言;广播是声音语言。那么,电视新闻的报道语言是什么呢?有的人认为是“形象语言”;有的人认为是“声音语言”。强调“形象语言”的同志,从电影理论中引经据典,认为“电视与电影都是形象化的工具,所以,电视新闻也应该让形象来说话”,坚持“声音语言”的同志理由恰恰相反:“形象语言不易表达抽象的概念,无法准确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和本质,新闻信息应该让声音来传递”(引自《第一届全国电视新闻理论讨论会》发言)两种观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1.
电影艺术(或称"影视艺术"更全面些)是综合性艺术,也可以称它是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美术是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一部影视作品(影片、电视剧)造型的重要因素。它的造型作用,则在于把银幕(荧屏)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影视剧作中的形象逼真性、典型性、运动性的电影特性要求,用可视形象去触动、感染观众。——寇洪烈[1]色彩是一般人最直观感知的事物,我们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既直接,又微妙。在影视创作中,美术师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现艺术,使影视画面能够与观众内心世界产生微妙的共鸣,这种方式已经为许多导演大胆使用。1990年,张艺谋与杨凤良合导的电影《菊豆》中,色彩的运用已经成为佳话和典范。  相似文献   

12.
电影艺术与人物通讯是有根本区别的。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共同的属性——形象性,即用形象化的特殊手段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具体、可感、生动,能唤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属性。电影主要运用胶片上  相似文献   

13.
符甦 《中国广播》2023,(2):64-68
<正>近年来,央视纪录频道坚持立足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聚拢海内外优质资源,主动强化对外合作,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以主题性、文化性、国际性俱佳的纪录片和纪录电影为抓手,通过融通中外、生动鲜活的国际表达,不断提升“好感传播”精准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影游融合”是电影产业和游戏产业艺术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趋势。电影和游戏作为21世纪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消费产品,不断地对彼此的艺术语言、美学建构以及内容生产路径互相借鉴、吸收和发展。影游融合中的AI形象成为重要意义集体。本研究将对影游融合类作品中重要却常被忽略的女性AI形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其形象呈现和意义生成的过程进行把握,并探究AI女性形象的内涵与张力,为影游融合和女性形象研究开辟流通的视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15.
栗心怡 《东南传播》2022,(11):90-93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文学作品只有通过塑造丰满、生动、富于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才能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感人力量。一些优秀的作家,总是别具匠心地把他的“形象”浸泡在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文化中,道德的定义与尺度都不尽相同。当人类尚未很好地解决自身的道德困境时,如何教会机器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或许将成为阻碍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一道篱障根据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机器人》里有这样一个场景:2035年的一个早晨,机器人与人类一起穿梭在美国芝加哥繁忙的街道上,它们在送快递,帮主人遛狗,做搬运工,急着回家给主人拿急救药品——这并非遥不可及,日前,谷歌公司的机器人汽车项目就有可能让这一虚构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如公文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等)有着不同的特点,后者是记述性的,重在传达内容;前者是描绘性的,力求表现形象。文学语言要求在准确、鲜明、生动、得体的基础上,给读者以形象的实感和艺术的美感。它是形象的语言,感情的语言,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具有作者创作个性的语言。文学语言同新闻语言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着甚多的相同点。尤其是人物报道重在写人,人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形象。因此,在采写人物报道时,特别是采写人物专访、人物特写、人物通讯等体裁时,完全可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文学语言,增强视觉效果,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效益。  相似文献   

19.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20.
可以说《野草》是一篇讲道理的散文,不是直出直入地讲道理,而是运用了含蕴婉转的艺术手法;不是把道理枯燥地摆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种子与小草的生动形象揭示出来;不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就丢开,而是让读者看过之后去思考,觉得文中所包含的道理深刻。这就是《野草》的艺术感染力吧! 这篇散文虽短,涌动着四层波澜,“有这样一个故事”是第一层波澜。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回答,结果答案全不对,作者点明答案应是“植物的种子”。虽然把答案点明了,但对于读者,仍然是个悬念。这是本文的开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