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9至2021年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发掘的4座墓葬,墓道内皆有殉牲,以殉马为主,也有烧物及烧殉现象。此类殉牲习俗应与吐谷浑民族自身的生产模式以及鲜卑族的古老丧葬观念有关,其内涵是想借助殉牲和烧物的形式,护送亡者灵魂魂归故里。在举行殉牲活动的过程中,还有以刀剺面、血泪歌哭等丧葬仪式。至于吐谷浑墓葬中整马殉葬的形式,应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吐蕃丧葬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殉人”是否是奴隶,它与奴隶制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自从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潘家梁墓地的发掘和此墓地与商周墓葬中殉人的比较,我们认为,殉人的主要来源是家内奴隶,它最初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奴隶制时期。但是,家长奴隶制时期的奴隶殉人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奴隶殉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奴隶的社会地位不同。  相似文献   

3.
人殉是古代社会特有的丧葬文化,其产生和原始人民的鬼神信仰观、社会生产力、私有制的发展密切相关。《左传》中有不少关于人殉的记录,透视《左传》,探寻文本中"人殉"特点,不难发现春秋时期传统的用人殉葬已然受到人民的批判,殉葬习俗正逐步衰落,人殉成为社会问题,人的价值和人主体性的觉醒越发明显,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4.
直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尤以秦国为最。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则可以看出:秦国人殉风气之所以最盛,是因为秦人和殷人的族源相同,都来自东方,继承了东夷的人殉习俗;同时也与秦国奴隶制的后起有关。  相似文献   

5.
殷商人牲人殉性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 :商代的人牲和人殉是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杀戮 ,是商代奴隶制社会性质的主要依据。笔者经考证认为 ,商代的人牲是远古祭牲风俗的继续和变相的血亲复仇 ,并有着明显的父权制特征。而人殉在远古、近代都有 ,商代的人殉也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奴隶主对奴隶的肆意杀害  相似文献   

6.
以乃木希典大将的殉死为契机,森鸥外接连创作了《兴津弥左右卫门的遗书》《阿部一族》两部以殉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与第一部为封建武士精神歌功颂德的《兴津弥左右卫门的遗书》不同,《阿部一族》刻画了一群武士们对于殉死矛盾而无奈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结合历史进一步探讨他们殉死的根源,加深对于日本中世武士集团内部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已故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一书,对先秦社会的研究多有精辟见解。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读了此书中“墨家节葬不非殉”一文,觉得有不妥之处;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请大家讨论指正。 墨家主张“节葬”而又“非殉”,这是我读了《墨子》和《奴隶制时代》后新的体会。郭沫若提出墨家“把物殉看得比较重,而把人殉却看得比较轻”;进而导出了他的“墨家  相似文献   

8.
1927年王国维自沉事件,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聚讼纷纭的一大疑案.考其少年"忧世"、青年"忧生"和晚年再"忧世"三个阶段的学业转向与价值转型,可见出王国维并非简单的死于"殉清",而是"殉文化"即殉于他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信仰.今天反思王氏之死,可为学人及知识精英寻找足以安魂立命之价值定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人殉是上古最为盛行的殉葬方式之一。本文认为,娥皇女英二妃追寻舜帝到南方,并为舜帝溺水殉情的古代神话实际上是一则最早的人殉记录。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2 6页有一段文字是 :“奴隶主死了 ,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 ,叫作‘人殉’。”这句话主语是“奴隶主” ,“奴隶主死了”又怎会“杀死”或“活埋”奴隶呢 ?应为 :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为死去的奴隶主陪葬 ,叫作“人殉”。“人殉”推敲$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11.
爱国名言     
《初中生之友》2009,(10):32-33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相似文献   

12.
滕野 《教书育人》2009,(9):108-109
1912年7月,日本的明治天皇病逝。同年9月,在天皇的葬礼之日,曾在日俄战争中名噪一时的陆军大将乃木希典以切腹的方式殉死。这个事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引起很大轰动。不少人将此事作为宣扬“武士道”精神的绝佳材料,而著名作家森鸥外先生却通过自己的作品《阿部一族》对于当时在军队和武士遗族中仍有很大影响力的殉死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本作品中,造成阿部一族灭族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不但封建时期的殉死制度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在内地、匈奴、南越都存在着大规模的人殉现象。人殉风俗都局限于最高统治者适用,是最高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他人适用是违法的。是被视为有僭越企图的。在内地,这种风俗遭到了舆论的严重谴责。秦帝国之后,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毅然禁止了这种风俗。这是内地文化较边疆少数民族较为先进的一个代表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殉美》一诗构思巧妙,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为美而死的人在坟墓中与为真理而死之人的对话,揭示了美与真理的同构,表现了迪金森以美为信仰,以身殉美的心志.前景化分析从语音,语相,语法和语义层面揭示了迪金森如何将深刻的哲理以简练的措辞,生动的形象,清新的节奏表现在诗中,并独具美感.  相似文献   

15.
清代烈妇文化氛围浓厚,深受烈妇文化熏陶的清代江南才媛必然会在文学创作中反映这种社会现实。她们创作了近30首(篇)烈妇诗、传。从这些烈妇诗、传中可以看出,婚龄短、无子女、生活无着等因素是造成清代烈妇殉夫的直接原因,借殉夫得到朝廷或地方政府旌表并扬名乡里是间接原因。清代江南才媛所赋烈妇诗传对象的身份无论是妻还是妾,也无论是否得到朝廷或地方政府的旌表,只要作者被烈妇事迹所感动,就将之入诗入传。烈妇诗、传所赋对象大多是作者同邑或近邑烈妇,而在清代,朝廷和地方政府大力提倡节烈,殉夫烈妇极有可能得到朝廷或地方政府的旌表并扬名乡里,这是江南才媛为烈妇赋诗、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墓葬中设置腰坑、殉狗、殉人等习俗是商文化的特征之一。东周时期秦贵族墓中也流行这些习俗。本文考察泾河流域西周时期腰坑墓的分布、年代、墓主族属、身份等特征,确认其墓主属于殷遗民,首次辨认出其中两座属于西周早期秦族先祖的墓葬,证实了秦族来自东方。本文还提出一条区别关中西部及其以西地区商代和西周考古学遗存的断代标准。认为高领袋足鬲及相关遗存的年代下限已经进入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7.
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竭力主张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最终以身殉志。对此如何评价?史学界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孔子德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孔子德育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是怎样提出人性论的理论?得先回顾历史:在商代奴隶社会中,殷人迷信天命、鬼神,盛行人殉、人祭之风,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成人看待,奴隶被看成会说话的工具,失去了作为人的起码存在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力量越来越显示出来了。西周人的思想有了个飞跃,产生了重人轻天的思想,这意味着人的代会地位的提高,逐步开始重视人的价值。在已发掘的周代墓葬中,有人殉、人祭的很少,即使有,人数也不多。到了春秋时期这个思想有了发展,史书中虽有人殉、人祭的记载,但为当时人所遣责。生活在春秋  相似文献   

19.
《石清虚》是一篇好石、赏石、爱石、藏石、殉石的写石头的佳作,放射着感人的艺术魅力.邢云飞爱石成癖,几经磨难,爱石之心终不悔,甚至以死殉石;奇石为了报答知己,甘愿粉身碎骨,获得与知己相依相伴的美好结局.蒲松龄明写石,实写人,借人与石的形象宣扬“人性”的可贵,悲叹“人性”的异化,同时也寄寓自己对知己的渴求.  相似文献   

20.
唐浩明历史小说所揭示的最大悲剧是生不逢时的悲剧,是人的华才美质被时代误用的悲剧.作者将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连成一线,勾勒出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从"器物"到"制度"的冲突、融合过程.原有的文化法则在新时势面前失去功效,历史困境进一步深化文化困境,三者均以奇崛之才不仅殉了昏聩之主,而且殉了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末世."中体西用"最终成为"南橘北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