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我看来,以文学方面而论,唐代有两个怪现象:一是,唐代诗歌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可是,唐代没有一家发表诗歌的报纸或杂志,没有一个诗人是向政  相似文献   

2.
虽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诗歌曾经那么繁荣、那么喧嚣于中国的文学。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所以在物欲横流、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很少有人去把玩这种贵族文学,更没有闲情逸致去感悟别人的心灵世界。而面临高考重压的中学生,就更没有时间与闲情逸致了。可是高中教材里却入选了不少诗歌,尤其是高中第三册。  相似文献   

3.
翟士维 《时代教育》2010,(4):211-21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向来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中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阶段,最能发现自己体内的诗人细胞。可惜,由于枯燥的学习、残酷的升学竞争、死板的学校管理,那些诗人细胞过早的萎缩了,无形中,我们损失了很多诗人。没有诗歌的文学是苍白的,没有诗人的国度是可悲的。在商品大潮席卷天下的今天,呼唤未来的主人——中学生,让他们走近诗歌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以平庸时代人的眼光去打量,伟大的时代总是会有许多奇怪现象的。唐朝就有不少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单以文学方面而论,唐朝至少有这样两个:一个是,唐代诗歌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可是,唐朝没有一家发表诗歌的报纸或杂志,没有一个诗人是向政府领取薪水的专业作家,没有成立  相似文献   

5.
现在很多孩子学语文觉得没有兴趣,是一件苦事,结果越没有兴趣就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没有兴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中国的孩子学语文有一个很好的先天条件,那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国的孩子恐怕很少有不会背几首唐诗的,有不少甚至是从开始学说话时家长就一句句教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的孩子上课打瞌睡,但让他们背熟悉的诗歌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满面笑容,高声背诵。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来培养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及文学的感觉,应是切实可行的。其实,中国文学的长河,本就是以诗歌为主流的。文学发源于原始巫术,它是文学的母体、…  相似文献   

6.
当前 ,诗歌教学的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 :1.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诗歌理论修养不足。诗歌鉴赏课中没有涉及任何新的诗歌艺术理论 ,哪怕是引用一句话。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 (大概是十几年前编写的吧 ) ,时代在发展 ,诗歌理论也在发展 ,而早先很多文学史又只重思想内容评价 ,轻艺术技巧分析 ,这实在不能满足新时期诗歌教学的需要。而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也是不多的 ,有些教师只怕比学生阅读得还少。教师没有厚实的诗歌艺术功底和驾驭诗歌的…  相似文献   

7.
朗费罗认为美国诗歌的创作与本土化密切相关。没有本土化的诗歌因素很难代表美国文学走向世界。朗费罗自始至终将诚实勤奋、使命意识、"天职"这些清教的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为美国诗歌本土化创作探索一条新路。朗费罗诗歌本土化写作实践探索将清教思想作为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同时为美国文学民族化奠定基础,而这些又与朗费罗的家庭教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由于胡适在其著述中并没有确认新诗理论与意象派诗歌的渊源关系(只承认两者有相似之处),其《谈新诗》中的诗学主张也并没有与意象派的"六条"完全对应,因此,关于胡适的新诗是否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争议的根源大概在于对胡适受西方诗歌资源影响的程度及胡适接受影响的方式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其实胡适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接受是偏取的和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整体的。这种偏取的接受方式服务于其白话诗(新诗)创建的阶段性任务,符合胡适对中西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以及对中西文学传统进行会通的目的。对西方诗歌资源进行偏取的客观事实,可能正是胡适没有直接承认其新诗理论(甚至可以扩大到胡适文学思想的全部)受到某个具体文学流派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胡适文学思想的核心是进化论,认为文学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二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接触进化论成为胡适考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思想方法与价值准则,他提出:不同国家间存在不同的文学,国家间的文学没有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就会停止不前;国家间文学只有不断冲撞融合,才能够不断推动文学的进化、发展。胡适认为,中国文学的各式体裁中,戏剧最受束缚,进化成程最差。中国戏剧只有与外国戏剧不断接触、冲撞、融合,才能促进中国戏剧的文体演变,催生中国现代戏剧;其次,中国小说与西方小说“相接触”,促进中国小说的文体演变,指明了新文学小说演进的路径;再次,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相接触”,推动中国诗歌的“诗体大解放”,完成诗歌体式的跳跃式演进,创造出白话新诗。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诗歌在文学领域中的正统和正宗地位.与此相关的是,在中国这个诗歌的国度中,名篇都是以抒情为主,抒情诗非常的发达,而与之相对的叙事诗则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文学体裁巾叙事相对发达的是中国的历代史料、传记等等组成的史传文学.在中国强大的涛歌抒情传统影响之下,任何新兴的其它文学体裁也不得不接受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书写着人们的心声怀抱,以它高度的概括性淬炼着人们认知的精华,濡染着读者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教材里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但是中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甚至有的省市根本没有涉及到古代诗歌的鉴赏,这影响着师生对古代诗歌的深度把握。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代诗歌教学,在形象捕捉、加强诵读和品析语言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艺术之一,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诗歌一直都在散发着熠熠光辉,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语言文化的骄傲。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诗歌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中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诗歌的学习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3.
讲故事认字     
吴韵的小诗写得真不错。借此咱们了解一些关于诗歌的一些常识。诗歌像小说、散文、故事等一样,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诗歌在咱们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最早,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在原始人劳动呼声的基础上产生了,并且和音乐、舞蹈结为一体。诗歌以形象、简练的语言,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集中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它分行排列,有一定节奏和韵律。  相似文献   

14.
姜勇 《文学教育(上)》2010,(14):136-136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高山的话,那么诗歌就是高山之巅。诗歌是历史文化的瑰宝,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那么怎样进行诗歌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诗歌教学中,要通过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和以练带学等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学好诗歌,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很早我就想谈一谈这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师还是要懂一点诗词格律好。可是一直没有写,原因是总感到不便谈,弄不好就会伤及同行,同时也会让人感到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似的。可是今天,我还是提起笔来,丢掉顾虑来谈这个问题。如有冒犯之处,敬请同行原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翻开中国文学史,没有一本不说中国的文学起源于诗歌,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一直就没有断绝过诗歌的流淌。其中的唐诗宋词,是文化的中国亮相于世  相似文献   

17.
埃弗兰·克里斯塔尔在《想想,冷静地……》一文中,对弗朗哥·莫雷蒂在《世界文学猜想》和《文学屠场》中的三个观点进行了反驳。克里斯塔尔认为莫雷蒂已修正的三维观中,西方的形式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对莫雷蒂仍没有破除的西方中心观展开了批判。克里斯塔尔的依据是西班牙语美洲诗歌,诗歌和小说本属于不同的范畴,所以他是将问题转换为了文体范围内的中心论,且以诗歌个例反驳莫雷蒂对于世界文学的整体设计也是不妥的。克里斯塔尔同时认为文学与经济之间并不总是平行发展的,笔者认为,他和莫雷蒂对文学与经济的看法都是相对粗糙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专家指正。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  相似文献   

19.
音乐     
<正>有人说,没有一种人为的声音是不带情绪的,而只有带有足够情绪的声音,才能成为音乐。诚然,音乐是一种情绪的传达,或喜或悲,或沉吟或歇斯底里。鲁迅说:"没有思索和悲哀,就不会有文学。"缪塞亦有言:"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文学注定是离不了心情的;或者说,文学是心情的出口,或放纵或克制,或悲从中来或喜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一个奇怪的话语,即“把语文当语文教”。并由此衍生出~系列的相关话语,“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文学当文学教”,等等。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些正确的废话,通过这句话不仅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工作“没有把语文当语文教”,“没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研究者著书撰文表达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