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1 前言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在现代高低杠项目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动作的出现使高低杠从绷杠、腹弹动作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大摆类、高空翻、高腾越的时代。虽然女子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是从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移植过来的,但由于高低杠不同于单杠,决定了高低杠大回环动作在某些技术环节上与男子大回环不同,并且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2.
双杠横向大回环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体操运动的日益发展,自选动作日趋向难、险、美的方向发展,双杠上除纵向完成一些高难动作外,横向也出现了屈伸等技术。一些行家为在难度、险度上出奇制胜,他们大胆地开扩双杠横向摆动动作的广阔前景。浙江省体操队教练周建中,敢于创新,设想了“双杠横向大回环”这一动作,并对一名少年运动员进行了训练,但至今还未成功。观察目前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横向动作还多局限于屈伸类。双杠横向大回环这一动作倘若问世,无凝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由于高低杠各类动作技术的飞跃发展,作为潮流动作的向后大回环已成为高难动作的连接、高难动作腾越、空翻抓杠及下法的基本动作、基本难度、基本技术之一。自七十年代末期,男子单杠出现了单臂大回环,这给单杠的技术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在越来越趋向于男子“单杠化”的高低杠上能否做单臂大回环?这一课题自然的提到了教练员、运动员及科研人员的面前,据说苏联、东德、罗马尼亚、美国等运动员均在试攻这一难度;国内也有几个省的运动员在试做这一动作,但是从国内外所有资料中均没有看到  相似文献   

4.
<正> 自一九七八年斯特拉斯堡第十九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日本监物以双杠大回环这一创新动作获得该项冠军之后,双杠大回环已成为新的潮流动作。它的出现不仅丰富双杠杠下动作的内容,而且使双杠动作的类型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双杠器械的特点,把绕横轴旋转的单杠回环动作巧妙地、创造性地进行了移植,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因为这一悬垂前摆类型动作起伏大,变化多,惊险优美而且符合规则的要求。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双杠大回环动作出现较早,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前已能完成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大回环后空翻成悬垂,大回环接  相似文献   

5.
在双杠脱手再握技术中,向前大回环类的动作出现较少,因为这类动作的脱手再握技术复杂,惊险,稍有不适,易造成砸浪而脱手。本文以武汉体院竞技体校少年运动员为对象,设计了“双杠向前大回环3/4成支撑”动作,并训练成功。该技术动作难度在哪里?它有什么规律?又反映出什么样的生物力学特点,本文作了详细地生物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单杠向前大回坏,前空翻转体180°接团身后空翻,是一个两周空翻加做转体的“Ⅰ Ⅱ”组动作。我队运动员张宝玉于一九七三年一月二日开始试做,同年四月十九日脱保,五月十一日应用于成套。一、动作过程和主要要领:1.准备阶段:向前大回环保持一定速度,在撒手前的最后一个大回环至倒立部位时,肩部充分顶开,身体略出背弓,身体继续下摆至图1部位时,肩部继续顶开,屈髋,背部肌肉松驰伸展,为身体向后“鞭打”动作做好准备。身体摆过垂面时,肩部下沉,借屈髋力量迅速向后上方摆腿,头部微低(这一动作很重要,过早  相似文献   

7.
前言一动作的设计双杠向后大回环转体180°,是国际体联用中国运动员李宁的名子命名的D组动作,称之为“双杠李宁”。多数运动员在完成这个高难动作时,采用依次换手的方法。而武汉体院竞技体校运动员丁崎完成这个动作时,采用了跳转的方法,即大回环跳起来转体90°右臂在左杠上成单臂支撑,再转体90°左手支撑右杠,完成180°的转体,动作完成得轻松、潇洒、优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想,当运动员右手在左杠上成单臂支撑时,继续转体180°左手  相似文献   

8.
采用倒立放浪大摆动作是提高双杠成套动作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目前获得难度加分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满足规则特点要求动作类型。自1978年日本选手在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上首先使用的向后大回环起,该类动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创新,接二连三的发展出向后大回环转体180成倒立,向后大回环跳转180成倒立,向后大回环360成倒立,以及用向后大回环连接的空翻类动作。目前又发展出向后大回环团两周挂与向后大回环屈体两周挂等高难度动作。根据青少年生理特点,少年运动员身材矮小,体重轻,无法利用双杠的杠性,再加上身体素质能力不够,特别是挂臂力量更差,所以不宜发展向后大回环两周挂类的动作,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向后大回环360成倒立对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技术要求较高,比较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练习,学习向后大回环360成倒立动作对提高双杠成套起评分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这里对该动作的训练过程进行总结研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1984年北京国际体操邀请赛,有苏联、罗马尼业、民主德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97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41名)参加。各国派出的阵容较强,是一次能够反映世界水平的比赛。我们观摩了这次比赛,并对高低杠“大回环前后连接”动作作了详细的统计。本文拟作一分析。目前概况当前,国际体操运动发展很快,高低杠尤为突出。它的总趋势是向难新动作继续发展,连接技术更加完善,新难度与新编排不断出现,成套动作难度有所提高,处在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时期。高低杠自1977年采用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以来,技术上出现了一次飞跃。目前大回环的前连接动作有:腾身回  相似文献   

10.
吊环向前大回环是吊环大摆类动作的典型动作,也是优秀体操运动员成套动作中不可缺少的C组动作。近年来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都比较好的掌握了向后大回环,但向前大回环掌握得好的还不普遍,这是与向前大回环的技术困难程度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分析和总结向前大回环的技术有一定的现实忌义。  相似文献   

11.
大回环是单杠项目中最重要的基本动作之一,几乎单杠上的高难动作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变化而来或用它来连接的。而单杠又是一个必须从儿童抓起的先行项目,根据新的教学训练大纲的要求它应在初级训练阶段就开始学习(7—8岁)。然而在这个年龄段学习大回环一直存在三个难以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1.发展弹跳力量对武术运动员的重要作用 武术演练中,在其动作连接上主要表现为动——动连接、动——静连接。动——动连接主要表现为动作的连贯与衔接,后一动作为前一动作的继续,前一动作为后一动作在时间、空间、能量上创造条件。要高质量地完成这种连续难度动作的连接,要求运动员必需具有很强的基本力量和弹跳力量素质。武术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爆发力、耐力性力量以及肌肉的退让收缩力是其基本的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13.
女子高低杠向前大回环系统的开发,是近年来一些教练员不断探索的“高低杠前沿动作”。包括体操强国苏、美、罗、东德的运动员中,前空翻类动作虽已熟练,但用向前大回环动作去联结在比赛中尚未出现,其原因首先在“向前大回环”的可能性还没有完全被教练员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大回环”的目的:自沙波什尼柯娃于七七年首创“高杠正握向后大回环”以来,能否掌握“大回环动作,特别是“大回环”类创新高难动作,已成为衡量高低杠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我国体操界不少同志,对待这一创新技术,经历了一个“怀疑——观望——接受”的曲折过程。这一在认识上的失错,使我们在“大回环”类动作的发展上,失去了1—2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单杠单臂向后大回环是1979年国际体坛上出现的新型独特动作,它打破了过去认为在单臂大回环通过杠下垂直面时经受不住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脱手的传统认识,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第四届全运会上,我国单杠冠车邹利敏在成套动作中也成功地完成了单臂向后大回环。现在国家集训队的付鲁明已在海绵坑单杠上能完成二臂交换的单臂向后大回环、连续二次单臂问后大回环、单臂向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高低杠大回环已经出现在国际体坛上,使得高低杠技术更加丰富多彩,编排更加新颖独特,从而把高低杠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高低杠大回环,不仅是一个高难度动作,而且也是连接其它高难动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动作。例如用大回环技术,可以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以每秒拍摄16格的连拍摄影机记录了5名体操运动员单杠向前大回环动作。根据所得运动技术图片,对这一动作的一般原理作一简要分析。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沿着单杠的支柱作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垂直线,在单杠的等高点作一条与垂直线正交的水平线。把一个转动周期分为下摆和上摆两个阶段,以45°为单位划分为八个区域。即从身体下摆算起,第一个45°为第一区,第二个45°为第二区,以此类推(图1)。  相似文献   

18.
现代短跑技术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当今优秀短跑选手进入途中跑后,他们的摆动腿几乎无一例外地向前上摆动,接着积极下压扒地。人们把这一动作比喻为鞭打扒地。这动作已成为现代短跑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学习和剖析这一动作过程中,我们发觉鞭打扒地动作确实有助于短跑成绩的提高。本文试图对这一动作进行一些数理分析,从而丰富跑的动力的涵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以来,体操许多项目都有很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但双杠项目的发展相对较缓慢。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始终停留在侧的部位上进行。为着突破大摆,创新正大回环动作,使双杠项目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既具有侧向摆动、腾空、静止等特性,又具有单杠正向的大摆、翻腾再握的特点,使双杠动作难新竞出,编排生色多彩,我们试对双杠正大回环动作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在国际体操规则中属D组难度的下法动作.本文主要通过三维录像解析法对商春松向后大回环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该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及技术特点,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商春松较好的完成了向后大回环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动作,但落地时刻身体重心稍微靠后,所以商春松向后退了一小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