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有一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该文选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原著共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的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题目是编者据原文确定的.  相似文献   

2.
唐彬 《文教资料》2008,(19):40-41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小说<裸者与死者>赤裸裸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诞不堪和战争时期人际关系极度异化的困境.本文认为,"荒诞"与"异化"是梅勒在该小说中最集中表现的主题.本文试图运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荒诞"和"异化"对<裸者与死者>中的主题进行探析.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萨特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对梅勒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着重探究<裸者与死者>中"荒诞"这一主题.第三章重点从官兵关系、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该小说中人际关系之异化的主题.最后一章根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联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试图探讨出可能的走出"荒诞"与"异化"的困境之路.本文认为,行动是走出"荒诞"的唯一出路,寻找人生存在的真谛才是防止人际关系被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安祖先生<(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一文中对"元和体"界定有误.张文认为"元和体"应包括元白讽喻诗.对于元稹未将讽喻诗归入"元和体",张安祖先生解释为:"元和体"当时并非美名,元稹对其讽喻诗格外珍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故将讽喻诗排除在"元和体"之外.经过考察.这一解释并不能成立,故"元和体"之界定应依元稹之说.  相似文献   

4.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5.
在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八章第四节和人教版<物理>高中二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选修)的教学中,需要一件直观、方便、可见度高,又能比较的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演示用教具.但是,在"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中没有这类仪器及可代用仪器.  相似文献   

6.
读贵刊2005年第5期第52页的文章<对<牛顿运动定律>一章有关例题和练习题的意见>一文,颇有异议,提出来商榷. 两位老师对教材(必修)<物理>第一册中<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几道题作了如下修改(加点字为修改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对新教材"圆锥曲线方程"一章的认识 新教材"圆锥曲线方程"一章是在原教材<平面解析几何>的第二章"圆锥曲线"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原教材"圆锥曲线"一章包含了曲线与方程、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和坐标变换等六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1 背景介绍笔者近期观摩学习了一节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完全平方公式"第一课时.执教者在教学时采用"三段六环":预学阶段(自学)、助学阶段(导学、伴学、展示)、固学阶段(测评、展示).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谈采用"三段六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如何把学生"卷"入到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2 实施环节基于"完全平方公式"的课例,在此主要讨论"三段六环"教学法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如何运  相似文献   

9.
"100万粒大米有多少"是新课程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第一节内容(整章也都是新增教学内容). 初次接触这个问题,个人感到很茫然,<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具体数据结果. 从教材(p.127)中提供的活动目的及材料看,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悟"数据",发展"数感".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代数>课本(试用修订本)第一册(下),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初次出现了包括例题在内的共七道不等式应用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其中的四道存在不妥之处.本文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如有不当,还请广大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1.
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增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一章.在这一章的第二节里,<标准>用三小段文字,简要而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多元性、实践性、整体性".这些特点的阐述,不但对语文教育在观念层面上,而且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都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朝诗人自居易,公元800年28岁时进士及第,公元 806年授周至尉.他此时的诗歌.重写实和讽喻,目的在于补察时政,他在<策林>中主张:"立采诗之官.升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一生中他创作出了大量的讽喻诗,于807年在周至任上创作的<观刈麦>诗便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3.
蓝棣之教授在为<现代派诗选>所作的前言里特意提及卞之琳的<断章>,说"读过之后,像是懂了.仔细一想,又像没有全懂,越往深处想,就越觉得含义太多".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之后,<断章>顺理成章地成了师生们实践多元解读的绝佳范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设计的一个开放性练习,就是让大家讨论<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是一首哲理诗.颇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直觉高度一致,认为<断章>所表达的不过是一份蒙蒙胧胧的单相思而已:教师们的阅读兴趣则不止于此,往往要就<断章>的哲理意蕴大做文章,给学生们造成了一种深不可测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一、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描写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全诗可分三层:前三章写了其征戍之久,思乡之切;四、五章写作战情景;第六章写归途中亦喜亦忧的复杂感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衬托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诗中士兵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表达得较显露,学生较容易体会,但士兵对战争的复杂感情及其归途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一部电视剧风靡全国,它不仅使人们记住了剧中的诸多人物与精彩对白,更使人们记住了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它就是电视剧<士兵突击>.该剧描述了一个农村小子许三多经过自己的努力与拼搏,在班长、队长、连长等人的帮助与鼓励下,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兵王"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l期刊载的姜馨老师的<(老子五章)教学实录>,高起点,高难度,引发我们对新课程语文课堂如何对话的深度思考. 一、关于作为对话基础的<<老子)五章>本身 选编的五章包括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九章><第七八章><第八十章>.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市场营销>第五章<市场细分>中的第一节"市场细分的概念与作用"."第四章为购买者行为分析,为讲述市场细分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第六章为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是市场细分的目的所在.第五章为市场细分,主要讲述了市场细分的概念、客观基础、作用及标准和细分的方法,在知识结构上承前启后,学好本节内容是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为产品正确的市场定位的前提.因此,<市场细分的概念与作用>这一课在本章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课堂回放 <(老子)五章>教学实录 师:鲁迅先生认为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陈省身先生说:"我1943年至1945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何以有如此魅力,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本所选五章来解读<老子>的部分思想,并探讨它对当今社会与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本)第六章阐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理,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解构人类社会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原理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还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哲学基础,因而需要对本章的内容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创作<天问>时借鉴了歌诗的结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尾章具有"乱"的特征.屈原借鉴歌诗结构模式的同时也有所超越:<天问>尾章并非前文内客的总结概括,而是一步步推导出的结论;<天问>具有歌诗特征但不是歌诗.屈原对歌诗创作手法的借鉴与超越体现了诗人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