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否定副词“不用”来自跨层结构“不用”.当“X”由NP变为VP,构式“不用X”发生了重新分析,结构层次由[不+(用+X)]变为[(不+用)+X],随后“不用”逐渐凝固化、词汇化为否定副词,这一过程最终在唐代完成.“不用”词汇化的动因是词汇的双音化、使用频率、主观化,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2.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3.
表示"抑制不住、不由自主"意义的副词"不禁"是由跨层结构"不禁"经过词汇化而来的。"不禁"词汇化的动因是句法结构的复杂化、VP语义的演变、韵律规则的制约等,其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大概在唐五代时期,伴随着构式"S施不禁VP"中VP的语义变化,当VP从表示S施外部的动作行为等变为表示S施本身所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生理反应和主观情感等的时候,韵律词"不禁"便完成了其词汇化,从一个跨曾结构词汇化为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4.
表示"抑制不住、不由自主"意义的副词"不禁"是由跨层结构"不禁"经过词汇化而来的。"不禁"词汇化的动因是句法结构的复杂化、VP语义的演变、韵律规则的制约等,其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大概在唐五代时期,伴随着构式"S施不禁VP"中VP的语义变化,当VP从表示S施外部的动作行为等变为表示S施本身所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生理反应和主观情感等的时候,韵律词"不禁"便完成了其词汇化,从一个跨曾结构词汇化为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5.
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副词“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发现:副词“不免”、“未免”的语法化是通过对“NP+不/未+(免+VP/AP)”的重新分析完成的,但二者进行重新分析的语义基础不同;副词“难免”的语法化则是动词“难免”通过语法隐喻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当之无愧;当得起"义的肯定判断类语气副词"不愧",是由跨层结构"不愧"词汇化而来的。"不愧"是在构式"S不愧为NP"中完成词汇化的,其词汇化的动因为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不愧"后接成分由NP到VP的改变,汉语双音化趋势,汉语韵律规则的制约。词汇化的机制为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7.
否定系动词“非”向焦点标记和副词的转化是汉语中非常独特的现象。这种变化首先作用于“非VP不vp”结构,然后在“不VP”结构进一步弱化的情况下催生了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非”。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解释语法化研究中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怪”的语法化首先由其形容词“奇异的、不常见的”演化而来.“怪”后接的成分除了N或NP,还可以接V或者VP,虽然“怪”的词义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某个动词长期处于连动结构,且经常位于“V1 +V2”式中的V1位置,那么这个V1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副词.到了南朝宋时期,“怪”后接的成分由一般性变为表心理活动义的动词,具有了表等级特征的意味.直到明末清初,“怪”后面所接的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并且这种搭配由于其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固化有程度副词的用法.此时“怪”就完成了形容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反而"是现代汉语常用副词之一,最初并不是一对直接成分,主要是因为在线性顺序邻接,而成为了跨层结构的双音词。随着句法环境的变化,"反而+VP"发生了重新分析,随后"反而"逐渐凝固化、词汇化为语气副词。语用环境的变化、主观性的加强以及韵律的影响是促进"反而"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终于”经历了由跨层结构“动+介”到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先秦时期,“终于”连用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两汉时期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从隋唐五代一直到清朝,作副词的用法也基本成熟;现代汉语里,彻底完成其词汇化过程。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是句法环境的改变和语义虚化。副词“终于”主要表示预期结果的实现或未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