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读者》看文摘类期刊的风格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琴 《传媒观察》2006,(4):24-25
2000年第4期《读》发行量达到605万,名列中国期刊媒体首位、全球综合性期刊排行榜第4名。有人认为,《读》已经成为一种化,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然而也不时有声音激烈地反对它:“《读》20年来,老是拿没有创新的旧面孔敷衍读,不正宗不到位的小资情调。”一本没有原创稿的类期刊,缘何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应?从叙事结构与风格变迁的角度来研究,《读》是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2.
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读《苏秦以连横说秦》了。第一次是上中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的《古文观止》中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二次是参加工作以后,自己买了一套《古文观止》,一  相似文献   

3.
王清原 《图书馆学刊》2006,28(3):F0002-F0002
汉语和汉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有所发展和变化。《诗经》和《楚词》本来是押韵的,可是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很多地方却不是押韵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一现象在宋以前已经被学者注意,但是直到南宋时期,才出现了第一部古代汉语语音专著《韵补》。  相似文献   

4.
早就听同行们谈起军报《读之友》版,称她是广大基层官兵的良师益友。2003年暑假有幸到解放军报社学习,和《读之友》进行了零距离接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读之友》情系基层官兵、服务广大读的一片浓浓深情。综观该版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雾 《青年记者》2006,(20):19-19
《纽约时报》目前有七名专栏时评家。三人是左派,两人是右派,还有两人中间偏左。美国人对几张大报有个笑话:读《华尔街日报》的是正在治理美国的人(指企业家和金融家);读《华盛顿邮报》的是以为自己正在治理美国的人(指政客和官员);读《纽约时报》的是认为自己应该治理美国的人  相似文献   

6.
安娜 《新闻世界》2014,(8):87-88
掌握新闻播音的方式方法是每个播音员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检验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节目的新闻播读,从根据新闻播报形式,在口播和配音上形成播读风格;根据新闻选稿内容,调整播读状态,适应新闻的庄重、真实特性;新闻播报状态张弛自如,给观众传递一种平等、亲和的感觉三个方面阐述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声音播读艺术。  相似文献   

7.
“政治家办报”是毛泽东1957—1959年期间在多次谈话中提到的一句话。最早提及,起因于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没能及时宣传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报告和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于这两次重要会议,《文汇报》《新民报》和《光明日报》都做了重点报道。《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李庄在《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中记载,毛泽东对此很不满意,于这年4月10日召见了《人民日报》全体编委,严厉地批评他们说:“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会议已经开过一个月,共产党的报纸没有声音。你们按兵不动,反而让非党的报纸拿了我们的旗帜整我们。过去说你们是书生办报,不对,应当说是死人办报。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08,(2):128-128
1962年,著名作家茅盾一次曾向青年作家指出,如果要当一位优秀作家,一定要认真读我国文学名著。因此茅盾亲自开出书单:《离骚》《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牡丹亭》《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金瓶梅》。  相似文献   

9.
读书从儿时开始 我没有高学历,初中没毕业,至今还只有一个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但是我很爱读书。我读小学时,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只有《红楼梦》读不起兴趣。什么《说唐传》、《说岳传》、《封神演义》读了若干遍,如今我对唐朝十八条好汉从李元霸一直到单雄信还可以不排错位讲下来。  相似文献   

10.
周瑾 《青年记者》2006,(1):35-37
“《环球时报》是一份非常棒的报纸,新闻不但及时,而且多是独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娱乐。每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语言严肃但不死板,评论鲜明而不偏颇,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内容加上多角度的深度报道,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这是一位读给((环球时报》的评价。据说,这种读来信《环球时报》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  相似文献   

11.
枕头下的书     
自觉小时候属于喜欢读书的一类。也许是因为父母的职业都与书有关,得到书的机会很多。那时没有高考的负担,可以尽情尽兴地读。读的书既多且杂。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汉语古典名著之外,更多是一些西方的文学著作,现在想起来,大都是俄、法的小说,  相似文献   

12.
梦想的感动还未退却,声音的震撼又接踵而来。如果说,2005年的《超级女声》将“选秀”这个概念植入到了中国观众心中,那么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无疑创造了选秀节目的又一收视神话。回顾选秀节目在中国的这七年,经历了从超女一枝独秀到秀场满地开花再到好声音横空出世的过程。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等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这两档选秀节目,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关联,通过这一嬗变过程,对电视选秀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很喜欢读《红楼梦》,自己反复读。也劝人反复读。他多次谈过应该怎样读《红楼梦》,笔者之一有机会听过一回。  相似文献   

14.
成放 《新闻实践》2010,(7):78-80
平时也订阅和浏览一些读书类杂志和报纸,诸如《读书》、《书屋》、《书城》和《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等,但从未读过《南方都市报》的“南方阅读”周刊。经朋友推荐,笔者找来一读,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似文献   

15.
《诗经》这一中国文化的元典,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阅读《诗经》也就成为今人深入了解华夏古老文明的一条必经之路。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知诗意而入诗境,这是我的读《诗》三昧。得此,读《诗》评《诗》能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16.
一条重大新闻可以撞击千万人的心灵,一幅好漫画也能让人百看不厌。当读对着一幅精彩的漫画细细品味时.或顿有所悟,或仅是淡然一笑。《南方日报》漫画版的《每期一品》开辟两年后,引来读的追捧与好评。在如今时评大行其道,各种风交错的新闻纸上,《每期一品》如一掬清水、一枝嫩叶,给翻阅大堆报纸的读带来些许的清凉与幽默。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我的朋友王佩(杭州网副总编)被公派去英国诺丁汉读MPA,行前,我向他建议,在英国对名的小报联太阳报》多加考察,回来写一本解密《太阳报》的书。此前,我和他曾经多次谈起杭州的报纸,并对《都市快报》在杭州的成功作了一番分析。结果,有天深夜,他在MSN上和我说“我发现《太阳报》就是另一份《都市快报》。”为什么这么说?王佩解释是说在不遗余力讨好读和吸引读这一点上,这两份报纸几乎如出一辙,都表现出相当努力的样子。而在大多数报纸那里,亲近读都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一种姿态,未能真正地“放下身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八月迷情》中的声画结合方式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楠 《新闻世界》2010,(3):99-100
电影是视听艺术,如何将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践。但在研究方面,目前的文献大都从声音的功能、性质等方面来讨论,很少有文章分析声画是如何结合的。本文试以音乐剧情片《八月迷情》为例,对该影片中的声画结合方式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9.
我的外祖父顾学颉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古文献专家、诗人和书法家。顾学颉幼承家学,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能讲解背诵《尔雅》等诸经,文选及唐宋诸大家诗文名篇,规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自阅《通鉴辑览》,部分参阅正史。每到一阶段,向父亲汇讲书中大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等古典名著成为他最喜爱的业余读...  相似文献   

20.
"读"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文通》句读论的重要内容。关于"读"的解读,向来分歧较大。本文拟从"读"的结构和"读"的功能入手,将前辈学者对"读"的看法作一个小小的评价,以期能够更好地解读"读"的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