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悦 《收藏》2014,(3):93-93
文房中的竹雕笔筒一直是文人雅玩的文案宝器,尤其是上了年头有名家刻制款的竹雕笔筒,更是价值不菲。从近几年各大拍卖行成交的竹雕文房雅器拍卖纪录来看,落有名家刻款的明清竹雕作品都相继以高价位成交。  相似文献   

2.
成春到 《收藏》2009,(1):163-163
近几年来,明、清时期的竹雕笔筒在古玩市场上受到追捧,价格走高,许多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争相收藏。一些人在买到了自己满意的竹雕笔筒以后,却不知道如何收藏养护,致使有的竹雕笔简出现裂纹,或生霉、生虫,严重影响其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3.
慕文泊 《收藏》2012,(1):111
中国首届明清竹雕专场 历代文人士大夫多有喜竹之癖。竹有天地清华之美。制而为器,殊于他物,笔筒、毛笔、砚台、臂搁、笔山、水盂等各种摆件,仅就竹器便可构成一个别致的文房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最辉煌的时期要数明清。笔者自幼生长于江南茂林修竹之乡,对竹雕艺术情有独钟,在诸多竹雕藏品中,对一件竹雕笔筒尤感兴趣,把玩之余,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5.
王照烽 《收藏》2014,(6):123-127
本文通过大量的举证和对“嘉定第一竹雕高手吴之皤”雕刻艺术技法的剖析,结合作者自身多年从事竹雕实践的经验,探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御题诗竹雕刘海戏蟾图笔筒刻款之真伪,并将其与吴之瑶其他竹雕作品进行艺术风格比对。虽为一家之言,亦颇有值得关注之处。  相似文献   

6.
张博阳 《收藏》2008,(3):168-168
我家有一件传承了很多年的竹雕笔筒,它是我奶奶的爷爷用过的。我奶奶的爷爷是晚清的一名秀才。我很喜欢这个竹雕笔筒,但是它具体好在哪里,我又说不清楚,更让我想不明白的是,古代的匠人怎么能雕刻出这么可爱的一件工艺品?  相似文献   

7.
张磊 《收藏界》2014,(3):96-99
竹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具,大至竹楼、竹床,小到竹竿、笔筒,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竹子中空有节,被认为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苏轼更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将竹子比作君子,认为它有坚毅、正直、谦虚和廉洁的特性,于是喜竹、爱竹成了风俗。时人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  相似文献   

8.
许丽丽 《收藏界》2010,(12):115-117
笔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之一,既可使用,又可观赏。"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山房春事》诗句中提到的笔床,即是笔筒的前身。笔筒的真正兴起是在明代中晚期,文人案头设置笔筒,风靡天下。到了清代,笔筒的制作工艺更为讲究,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致、造型之奇巧,均可称冠于世。  相似文献   

9.
第一类杂项一、红木笔筒(明、清、民国)笔筒为文人文房用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为不少藏家所喜爱,所谓“红木”是对红木紫檀、楠木、黄花梨等高档木料的泛称。真品:木质细密,手感沉重而润泽,老器物一般有包浆,与原木质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0.
方竟成 《收藏》2013,(9):128-129
一般认为,晚清笔筒仿清三代痕迹较浓,创意性较少。工匠味增多。其实,具有特色的晚清笔筒颇多,尤其在载道、载文、载诗、载画上,屡屡可见精品。这可看作是对笔筒作为文房用具的一种风雅传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李旸  李晖 《收藏界》2014,(5):96-97
由于竹四季常青,又拥有刚直不阿的气度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以致古往今来都为文人所喜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因好竹,即将竹以贤人呼之,称之曰“竹君”;唐与五代,有不少人将竹作为绘画对象;宋书画名家文同,以爱竹而画竹,曾赞美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将墨竹作品,唤为“墨君”,  相似文献   

12.
郭旭东 《收藏界》2010,(10):70-70
在“以文为业砚为田”的传统社会里,笔筒一直是翰墨飘香的书斋中,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之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相似文献   

13.
沙伟 《收藏界》2014,(3):68-75
纵观近几年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可见文玩清供中将.“笔筒文化”推向高峰的康熙青花笔筒特别引人注目,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华夏文明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作为“笔筒大王”的康熙青花笔筒受到藏家的追捧,则标志着它正逐渐恢复其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刘明杉 《收藏》2010,(4):34-36
明末清初的人物纹瓷器上,很多表现的是当时盛演的戏剧故事,其中红拂故事纹流传较广。其品种以青花为主,也有五彩瓷;器型既有文人青睐的笔筒等书案文玩,又有筒瓶、棒槌瓶等大件的厅堂陈列瓷。  相似文献   

15.
徐华铛 《收藏》2008,(2):128-129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山谷之间到处都是成片的毛竹林。每当秋冬之际,山农们砍伐掉冬竹后,山坡上便留下了一个个毛竹篰(bù)头。毛竹的根部又长又大,质地紧密坚韧,周围丛生着密密的须根,以前是农家的燃料,在独具慧眼的竹雕艺人手中,却化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邵大箴 《武当》2011,(7):67
号称"四君子"的梅兰菊竹,是我国传统文人画中常用的题材,它们具有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竹,代表的是"高风亮节"。我国古今艺术家都喜爱画竹,人民大众也喜爱欣赏画中的竹,目的是从中奇托理想,陶冶情操,满足审美需求。文人画中画竹的传统积累深厚,这对当今艺术家来说,固然是一笔可资借鉴的遗产,但也为创新增加了难  相似文献   

17.
登山,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西方起源很晚;但作为一项日常活动,在中国春秋时代就已存在,到唐代时,在文人中更是盛为流行且颇具特色。唐代文人如此热衷登山活动,有着深层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其影响,从消极层面来说,是对都市生活的一种叛逃;积极意义上来看,对名山大川附近的都市附属建筑———如寺庙、道观、旅店等方面的建设有着促进作用,从另一角度来说,又是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极其复杂的精神因素,就花鸟画艺术在民族文化上的体现而言,中国先民很早就将花木、禽鸟作为描写的对象,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与传颂,更是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并润泽着中国每一个文化人的心。  相似文献   

19.
金宝山 《收藏》2010,(12):98-99
名人自制墨,指文人墨客、地方名宿、达官士绅、政府官员在墨店或请墨家按自己的意愿情趣自制、订制、题铭的专用墨。因为按需订制,小批量生产,因而其烟料、图案、花纹、做工、刻模都精致周到。又因文人自制墨集书画、造型艺术、文化内涵于一身,备受青睐,成为研究文人生活不可多得的实物。  相似文献   

20.
廖文伟 《收藏》2014,(9):144-147
笔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涉足古物收藏,匆匆已送走20度春花秋月。盘点过手之物,足够我数点家珍的。但我不敢自诩让人过目难忘的有多少多少。确有数十件可圈可点倒也不假。其中两件陷地深刻竹根雕——周芷岩款“松下高士图”笔筒和沈全林款“一路连科图”仿犀角杯。乃我之珍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