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如同幼苗 ,在成长的过程中 ,由于风雨的侵袭 ,有的会斜着长 ,这就需要园丁的扶持。学生的优与差 ,除了先天的因素 ,大都是后天的影响教育所造成。学生的“差”往往表现为 :思想消极、习惯不良、基础知识差、思维不灵活这几个方面。对待这样的学生只能耐心细致地做工作 ,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如果用“刺激”的办法只能使他们更消极、更悲观 ,导致破罐子破摔。把学生划等级 ,有着鼓励和激将的正面作用 ,但也有着使“优生”妄自尊大和“差生”自卑自怨的负面影响。什么叫“差生”?在有些老师的眼中往往成绩差就叫“差生” ,实际上一些“差…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师怕当差班的班主任,就是因为差生难管,差班工作难搞。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和特点,只要抓住差班的规律和特点,选择科学的工作方法,差班工作还是可以做好的。下面谈谈自己多年在差班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有效方法:“保持沉默”法所谓“保持沉默”法,就是在差班工作中尽量少说话,有些事上甚至不说话,保持相对意义上的沉默。差班的特点是学生性情浮躁、缺乏良好的习惯,纪律性差,不爱学习。究其根源,是长期缺乏良好的环境或由于不良教育而形成的。这类学生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了品德差和学习差,并受种种不良影响而养成了种种劣习。差生的不良习气表现在其行动上,影响和干扰正常的班级秩序,这就是差班的“差”处所在。因此,做差班工作必须从转化“双差生”入手。转化差生,必须弄清谁是差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细致观察、掌握。新生入校后,差生一般比其他学生表现得“兴奋“”活跃”“大胆”,他们大有一种脱离藩篱获得自由的感觉。原来的学校和班级已经对他们失去了约束力,新的学校和班级一时间还不了解他们,他们在忍受短暂的寂寞后,便开始充分“表现”他们的能力:主动联络旧朋友、结交新朋友,很快形成一股小有势力的“哥儿们”小集团,并努力用种种违反纪律的行为去“展示”他...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发育不成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往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比如,当学生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们便渐渐倾向于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学生在做某一件事时,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这个时候,他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4.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薛浩 《江苏高教》2005,(3):90-92
高校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生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问题学生”形成原因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育体制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学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环境,现实中学生的称呼也多起来.如“留守学生”“学团生”“腺形儿童”……一些老师们在今天把很多学习表现不佳的学生说成“问题学生”。他们或疏懒,或学习习惯差,  相似文献   

6.
有些小学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在老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就像上课时没有这些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能接受某一方面的一个小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一方面的更大的要求。在教学中,“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我们面对为数不少的成绩差,学习动机不明确,对学习无兴趣的弱势学生时,让他们和班级的其它学生一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好相应的课程,完成统一的教学要求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是作为教育教学对象的一部分,我们又必须教育好这部分学生。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那么,如何利用“门坎效应”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学呢?一、降低起点,渐进要求,引导学生进入门坎心理学研究表明,明确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8.
"三好生"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穿戴干净,长得也漂亮,不像农家子弟即使是大冬天也敞着怀,鼻子下常常挂着鼻涕;他们还能给老师捎一些在地方上买不到的东西,自然就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  相似文献   

9.
一忌“锦上添花”有的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常常是划分优劣,而往往又仅以考试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当班干部,可以在期末评先、评优,把一切荣誉都加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成为学校、家庭的骄子。即使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在思想品德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也会在赞叹中一切都消失。而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他们在学习上多努力,在思想品行上有多好,在班主任心中总是“后进生”。班主任的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是绝不可取的。二忌“先入为主”所谓“先入”,是指班主任在接触学生前和最初与学生接触时…  相似文献   

10.
王鹏飞 《师道》2003,(6):12-12
据笔者观察,有两类学生和老师关系“亲密”。一类为品学兼优,活跃、爱表现,得青睐,受重视,如坐春风。再一类是学习差,纪律也差,属“不稳定因素”和“消极力量”乃至“破坏力量”,自然常被老师叫到跟前,得以额外“关照”,重点对付。唯独另一类(数目还可能不少)很少与老师、同学们打交道;呆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安分守己地听课,不懂不问,几乎什么也没学到;学习成绩差,但很少违纪———他们是老实的后进生。课堂上,他们听不懂,却不开小差,不捣乱,正襟危坐,“熬课”。谁对他们施了“定身术”?在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学困生”指的是学习成绩偏低或思想品德欠健康的学生个体。众所周知,普通中学“学困生”为数不少,其绝大多数还是独生子女,学习困难加上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意志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如何实行对他们的转化是我们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大教育难题,也成了普通中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在为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以人为本,用良好的教育引导学习困难学生进步;教师对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相似文献   

12.
吴学荣 《贵州教育》2005,(21):14-15
在班集体中,有的学生长期没有得到同学的认可,也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他们说话没人听,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力气较小、或者家庭条件不好、或者表现不好、或没有机会表现等等原因,致使他们自卑心理。这一部分学生可以算是班级的“弱势群体”。如果我们忽视了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也许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是血的教训)。张军同学在农村读书时,成绩较好,被B市第二中学录取到该校高一年级学习,与城里的同学相比较,由于家庭条件较差,不但学习用品差,穿的也不好,看到同学们经常到学校门口的小吃店吃这吃那,而自己只能回到租住的小房,慢慢地品尝…  相似文献   

13.
热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热爱学生不是迁就、放任学生,也不是溺爱学生,而是坚定不移地要求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只许他们学好,不许他们学坏。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似乎矛盾,其实并不互相排斥。“爱”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严”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爱相济才能教育好学生。如果爱而不严,那是放纵学生,不是爱而是害;如果严而不爱,这种严就会成为学生的“耳旁风”,使严落空。当然严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不能严得过分而成为苛求,使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降低要求,任何学生不经过努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那就丧…  相似文献   

14.
武彬 《河北教育》2005,(15):37-38
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教师自然关注优秀生,厚爱“后进生”,而夹在“两头”之间的很大一部分“中间生”,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给老师添乱,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很少,外国教育工作者把这类在集体中不受关注的学生称为“灰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接手一个班级,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尽快步入轨道,让班级工作运作和谐,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笔者以为最重要要做好“知”“、树”“、调”三方面的工作。一、“知”指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基本情况(学习、表现、爱好等),这样才能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可通过如下途径了解学生:查阅学生档案,从中了解成绩及表现情况;向原班主任了解,重点了解优生及差生情况,听取原任老师对班级工作的意见;与学生个别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及对老师的看法,以便因材施教;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寻求家长配合。二、“树”指树…  相似文献   

16.
所谓”困难”学生,一般是指学习困难或思想表现、道德行为等方面落后的学生,也称为“后进生”。这样的学生在重点中学相对较少,在普通学校里却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困难”学生的类型很多,但按学业和思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二是组织纪律、思想道德差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和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均差的学生。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状况千差万别,个性、阅历、受教育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形成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又可分为:“智力…  相似文献   

17.
“严师出高徒”是古训。但古为今用,我们必须有分析、有鉴别。倘若全盘肯定,那我们每个人不都可轻易地成为教育家了?尤其对于“学困生”而言,有时,对他们的要求如果相同(或者更高)于一般学生,对他们加以严格地“管教”,表面看来似乎成效很大,但是如果去仔细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有不少学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束缚”,会表现得更加不容乐观。也就是说,严格的教育对他们起不了“内化”作用。我在摸索其他途径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宽容的作用。班中有个学生,调皮捣蛋全校闻名。有一回检查作业,他说:“忘…  相似文献   

18.
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教师自然关注优秀生,厚爱"后进生",而夹在"两头"之间的很大一部分"中间生",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给老师添乱,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很少,外国教育工作者把这类在集体中不受关注的学生称为"灰色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鲜活生命 ,他们的世界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读了他们为小乌龟出主意的情节 :“找来兄弟姐妹 ,分别站在途中和终点……”“设个陷阱 ,让兔子掉进去”“买通裁判 ,判兔子犯规”……细细琢磨这些“真实的虚构” ,我们不难看到了他们内心的童真童趣 ,透过这异乎寻常的想像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丰富灵活的思维 ,而且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孩子年龄虽小 ,但他内心世界也是非常丰富的。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不能反映内心世界的文章 ,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20.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前学生中心理压力过重,焦虑、依懒、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必须针对这些情况开展心理指导。如个别谈心、帮助学生建立“帮教对子”等。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帮助他们提高,克服“天生笨”、“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等思想,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后进生切忌“冷酷无情”、“消极刺激”,力求达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之效。用自己的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物理、追求进步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